海北藏族自治州,是青海省自治州。全州共辖3个县、1个自治县,总面积34068.44平方千米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海北藏族自治州市常住人口为265322人。 海北州地处青海省东北部、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高原西缘,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海北藏族自治州境内经青海省人民政府先后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有36处。其中,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西汉西海郡治龙夷城;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1处;共清理墓葬40余座,出土文物700余件。这里也是王洛宾先生创作著名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时的采风地。 海北州历史悠久,多处发现的卡约文化、辛店文化遗址证明,早在3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在西汉时期,今海北州为西羌故地。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在今海晏县设置西海郡。两汉时,有名的胡羌道和羌中道已经形成,成为丝绸之路的辅道。 2017年,海北藏族自治州地区生产总值82.9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下降20.3%。 2020年,海北藏族自治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09亿元,比2019年增长0.5%。
发布日期:
2024-12-12 10:28:11
发布日期:
2024-12-10 09:58:04
发布日期:
2024-11-23 10:38:48
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北部,介于北纬36°44′00″~39°05′18″、东经98°5′00″~102°41′03″之间。东南与大通、互助、湟中、湟源县接壤;西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天峻县毗连;南与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县隔青海湖相望;北与甘肃省的天祝、山丹、民乐、肃南县为邻。全州东西长413.45公里,南北宽261.41公里。总面积34068.44平方千米 。海北藏族自治州
海北藏族自治州境内祁连山系地处中国地势第三台阶,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高原西缘。海北州地处祁连山中部地带,最高海拔5287米,最低海拔2180米,海拔超过3000米的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85%以上。从地貌成因看,有构造地貌、流水地貌,风成地貌和冰川地貌;从地貌形态看,有川谷、盆地、丘陵、低山、中山和高山。根据海北地势特点全州分为三个地貌区:祁连山高原地貌区,包括祁连县全部和刚察、海晏县大通山分水岭以北广大地区。该地貌区呈“四山夹四盆”的形势,走廊南山与托勒山之间,形成黑河、八宝河断陷盆地,黑河、八宝河流贯其中;托勒山和托勒南山、大通山之间形成托勒断陷盆地和默勒凹陷盆地,托勒河、默勒河(即大通河)流贯其中。青海湖北部滨湖地貌区,是中国青海湖内陆盆地的一部分,包括海晏、刚察县大通山分水岭以南、青海湖以北及湟水上游谷地,该区北高南低,北部为高山区,中部为低山丘陵地,南部为湖滨平原及湟水谷地,区内布哈河、吉尔孟河、乌哈阿兰河、沙柳河、哈尔盖河、甘子河是青海湖湖水的重要补给来源。浩门河河谷地貌区,包括门源县全部,西北部为景阳岭,北部为冷龙岭,南部为达板山,两条山脉之间,为第四纪分布广泛而沉积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西北低山五陵广布,东部为深山峡谷区,浩门河水由西北向东南流贯其中。州内地貌特点是地势高,骨架明显,类型多样。
海北藏族自治州气候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其特点:寒冷期长,温凉期短,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干湿季分明,雨热同季,多夜雨和大风。年平均气温-2.4℃~1.4℃,最高气温33.3℃,最低气温-36.3℃。年平均降水量426.8毫米,最高降水量479.4毫米,最低降水量341.1毫米。年日照时数2517.6~2995.3小时。年均辐射量每平方米5210.2兆焦耳~6568.3兆焦耳。无绝对无霜期。
海北藏族自治州境内4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冰川广布,终年积雪,现代流水作用较强烈,地表径流资源丰富,流量大于0.5秒立方米的河流有61条,其中外流水系河流24条,祁连山内陆水系河流有25条,青海湖内陆水系河流12条。全州总集水面积冰川面积29764.56平方公里,约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