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阳区隶属于陕西省榆林市,是榆林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位于陕西省北部、榆林市中部,与内蒙古自治区的乌审旗以及榆林辖内的横山、米脂、佳县、神木相毗邻,总面积7053平方千米,居全省第二。 境内以明长城为界,沿北为风沙草滩区,约占总面积的75%;沿南属丘陵沟壑区,约占25%。榆阳区辖19个乡镇、12个街道。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榆阳区常住人口为967639人。 2020年,榆阳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1.02亿元,增长8.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21亿元,下降3.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地方财政收入达到60.30亿元,增长15.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8115元和16628元,增长5.2%和7.7%。 新石器时代,榆阳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春秋时魏置上郡,距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明成化年间筑榆林城,成为九边重镇之一。1949年6月榆林和平解放,建立了人民政府;1988年9月撤县设市,2000年6月撤市设区。 榆阳区境内文物遗址众多,素有“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之美誉。信天游、大秧歌风俗独特,剪纸、泥塑、石雕巧夺天工。已普查收录各类文物点1417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达13类255项。 2019年12月,成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2019年12月31日,入选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 2020年2月13日,获得2019年度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称号。
发布日期:
2024-11-12 22:25:00
发布日期:
2024-03-01 08:00:00
发布日期:
2024-03-01 08:00:00
榆林市榆阳区位于陕西省北部,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接壤,西南与横山县毗邻,东北与神木相连,东南与佳县地接,南与米脂县互邻。地理座标:东经108°58′~110°24′,北纬37°49′~38°58′。区境呈不规则平行四方形,最北端为小壕兔乡公合补兔村,最西端为红石桥乡沙漩湾村,最东端为大河塔镇芦家铺村,最南端为镇川镇八塌湾村。南北最长距离124千米,东西最宽距离128千米,总面积7053平方千米。 榆阳区
榆阳区榆林市榆阳区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鄂尔多斯台向斜陕北台凹东冀地区,地质活动相对隐定,地震较少。下新纪末期,榆阳区境内无定河、峁沟等河雏形水系形成,地面起伏加大。上更新世初期,气候湿润、多雨,榆溪河等宽谷河上游形成河谷式静水盆地、凹地,其它各大河流堆积了砂粘土。上更新世晚期,气候温暖干旱,湖泊消失,榆溪河上游断流在低洼地形成季节性积水洼地、封闭式湖盆、沼泽。全新世初期,气候干旱,风沙盛行,榆林北西部一些河流干枯,形成许多堵塞的湖盆凹地,部分滩地形成。全新世晚期,北部开始风沙堆积,逐渐形成黄土风沙草滩区。 榆阳区地势总体东北高,中南部低,大致以明长城为界,形成两大类型地貌布局:
榆阳区地处鄂尔多斯台地东部,属于典型的大陆性边缘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分明,干湿各异。年平均降水量365.7毫米,年平均气温8.3℃。冬季处在强大的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之下,气候寒冷干燥少雨雪。春季因极地大陆性气团消退,东南暖湿气流逐渐北进,大地回暖快,降水渐增,易出现寒潮、霜冻和大风沙尘天气,春旱频繁发生。冬春多行西北风,最大风力可达10级。夏季西南暖湿气流明显加强,是一年中降水最集中的季节,多阵性降水,雨量集中并常伴有大风、沙尘暴、冰雹天气;雨量分布不均,有不同程度的伏旱和雹灾出现。秋季因暖湿气团和干冷气团交替出现,同时因太阳高度角变小,辐射减弱,低空温度迅速下降,大气层结构稳定,形成秋高气爽的天气。 榆阳区地理环境
榆阳区榆阳区境内河流属黄河水系。境北、西及东南部为无定河流域,面积5904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86.4%。东北小部分(麻黄梁、大河塌、安崖和刘千河乡局部)为秃尾河、佳芦河流域.面积分别为720和429平方千米,分别占全市面积的9.1%、4.5%。境内河道纵横,有大小河流837条,其中常年流水河570条,季节性流水支沟261条,流域面积1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道53条,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23条。流域地形复杂,沙漠滩地区河流水量较大,流量稳定,河道比降缓,洪水小;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河道狭窄,河床比降大,河流水量随季节变化,多呈间歇性溪流,雨季流量大,且含泥沙量高,河流洪、枯流量差值极大,如峁沟河,历史最大洪流量达1000立方米/秒.而枯水季节流量为0.3立方米/秒。最大的河是过境无定河,其次是境内的榆溪河和过境的秃尾河,其余河流多为这3条较大河流的小支流、小溪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