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市,简称“凯”。是黔东南自治州的地级行政区首府,位于中国贵州省东部,是贵州省主要中心城市之一。“凯里”系苗语音译,意为“木佬人的田”,苗语称木佬人为“凯”,田为“里”,“凯里”即“木佬人的田那个地方”。截止2021年,全市辖 11 镇 9 个街道,辖区面积 1569.69 平方公里,城区规划面积 792 平方公里,少数民族占户籍人口的 81.6%,是一个以苗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新兴城市,被誉为“苗侗明珠”。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凯里常住人口为709057人。 凯里市地处云贵高原向中部丘陵过渡地段的苗岭山麓,清水江畔;东接台江、雷山两县,南抵麻江、丹寨两县,西部福泉市,北界黄平县。地势西南高,北东低,属中亚热带温和湿润气候区,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等荣誉称号 。 2018年11月,被科技部确定为首批创新型县(市)。 2018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城市(区)。 2019中国西部百强县市。 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2020年11月,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 。 2020年,凯里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81.76亿元,同比增长3.0%。
发布日期:
2024-08-15 12:10:06
发布日期:
2024-08-11 20:06:22
发布日期:
2024-08-11 15:20:40
发布日期:
2024-03-07 08:00:00
发布日期:
2024-03-05 08:00:00
凯里市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北部,为自治州首府所在地。东接台江、雷山两县,南抵麻江、丹寨两县,西部福泉市,北界黄平县。地理位置在东经107°40‘58“—108°12’9”、北经26°24‘13“—26°48’11"之间。总面积1569.69平方千米。东西最长跨度51.76千米,南北最长度44.3千米。 凯里市
凯里市地层发育较齐全,海相地层的层序较连续,化石较丰富。处于扬子准地台贵定南北向构造变形区与华南褶皱带的过渡带上。地貌类型为侵蚀构造类型和溶蚀构造类型,岩溶地貌和剥蚀侵蚀地貌典型。山原、山地、中山、低中山占全市覆盖面的41.76%,低山占18.72%,低丘至中丘陵占37.82%,河谷盆地及河流地貌占1.76%至3%。地势西南高,北东低,由西部和南部的马鬃岭、长岭岗、够末也、末冬坡向湖南丘陵过渡构成斜坡带,同时构成从西向东倾斜的低山丘陵槽谷带,最高点为南部的够末也峰(1447米),最低处为清水江出境处(529米)。马鬃岭至大坡至龙王坡至大坡山(1246米)至老鸦山至泡木岭至香炉山至狗场二屯岸至洛榜坡为重安江与清水江的分水岭。
凯里市属中亚热带温和湿润气候区,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的特点。冬季常出现持续阴雨、低温雪凝和霜冻天气。春季冷暖空气交替,常造成大风、大雨、低温阴雨、冰雹天气。初夏,往往大雨、暴雨。盛夏,往往连晴、少雨或无雨。秋季,经常连晴、秋旱。全市年平均气温在14.1至16.5℃之间,北部和东北部的湾水、旁海最高,达17.5℃,西北部大田最低,为13.2℃。最热月是7月,平均23.9至27.2℃,最冷月是1月,平均2.1至7.9℃。凯里和炉山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分别为1288小时和1233小时。降水量西北部和东南部较多,北部较少。出现的灾害性天气有夏旱、春旱、暴雨、冰雹、倒春寒、低温雨雪冰冻(又称凌冻、凝冻和雨淞)等。
截至2017年10月,凯里市境共有河流56条(含溪流35条),属长江流域沅江水系,其中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千米以上的一、二级支流有21条,分属清水江、重安江、巴拉河。集水总面积1569.72平方千米,年集水量40.13亿立方米。境内多年平均降水量1240毫米,降水总量15.78亿立方米。地下水源年排水量约1.4亿立方米。有枯水流量大于每秒1升流量的泉水200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