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贵州省地级市,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武陵山区腹地,东邻湖南省怀化市,北与重庆市接壤,西北高,东南低,全境以山地为主,大多数地域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总面积18003平方千米 ,下辖2个市辖区、4个县、4个自治县。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铜仁市常住人口为3298468人 。 历史沿革源远流长。秦代为黔中郡腹部地区,汉时改隶武陵郡,蜀汉时始有县治。唐代分属思州、锦州、黔州。宋末元初设思州、思南两宣慰司,元代设置“铜人大小江蛮夷军民长官司”。明永乐十一年撤思州、思南宣慰司,于今境设铜仁、思南、石阡、乌罗4府,并划归新建的贵州省管辖。铜仁是书法之乡,明清之际涌现了周冕、周以湘、王道行、潘登云、严寅亮、鄢师竹六位书法家。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9个,国家矿山公园1个,国家级喀斯特地质公园1个。沪昆铁路、沪昆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铜大高速公路、思剑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2020年,铜仁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27.79亿元,比2019年增长4.4%。
发布日期:
2024-03-30 16:05:00
发布日期:
2024-03-24 13:08:00
发布日期:
2024-03-23 13:17:00
铜仁市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介于东经107°45′~109°39′,北纬27°07′~29°05之间。东邻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怀化,西接遵义,南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北抵重庆市涪陵区。东西长106千米,南北宽210千米。山地、耕地、河流分布,大体是“八山、一水、一分田”。 总面积18003平方千米。
铜仁市处于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度的斜坡地带,西北高,东南低。在远离河谷的山原面上岩溶、丘陵、洼地较多,地面起伏不太大,全境以山地为主,占全区总面积的67.8%,其次是丘陵占28.3%,坝子及其它地貌面积仅占3.9%。以梵净山为主峰的武陵山脉成为铜仁市东西部的分水岭,全市最高海拔2572米,最低海拔205米,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铜仁市地质构造属扬子准地台南缘,二级构造单元由东向西可分为江南台隆和上扬子台褶带。其中江南台隆又可分铜施台凹和梵净台凸两个次一级构造单元,出露地层主要有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和二叠系地层,其次为震旦系、三叠系和老第三系地层。由于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边缘斜坡及四川盆地和湘西丘陵的过波地带,形成西高东低,中部高,四周低,武陵山脉纵贯本区中部的地形。以梵净山为中心的穹窿构造的抬升,使梵净山为主峰的武陵山脉(包括梵净山2572米、老岭山1523米、佛顶山1869米)成为铜仁地区东西两部的分水岭;东部有流入洞庭湖的沅江水系,地貌为低山丘陵,河流切割较浅,平源起伏地面或剥夷面保存较广,风化壳厚度大,沿岸多河谷坝子;西部有流入长江流域的乌江水系,地貌为岩溶山原,河谷多以峡谷形式嵌入山原,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可达600—800米,在远离河谷的山原面上岩溶丘陵洼地分布较广,地面起伏不大,一般相对高差200—300米,喀斯特发育,山峦叠嶂,河谷幽深,地势高差悬殊,垂直分异明显,表土层薄,山多地少,生态脆弱。
铜仁自然环境(4张)铜仁市内地形复杂,气候立体分布特征明显,大多数地域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春温多变,绵雨较多;夏季炎热,光照充足,伏旱较重;秋凉较快,阴雨天多;冬季低温寡照,雨水稀少,有霜期短,物长季长。年平均气温15C—17C年平均降雨量为1100—1300毫米。一般风速较小,静风为多,年平均风速最大为2.3米/秒,三月和七月平均风速最大;十月、十二月平均风速最小。炎热区、温凉区兼备,四季分明。
铜仁市河流均属亚热带雨原性河流。河源地势高,落差大,溪河多,河网密度为0.2—0.25千米/平方千米。长10千米,流域面积2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2条。河流水系分沅江水系和乌江水系。东部的沅江水系有锦江(含大、小江)、松桃河、车坝河、舞阳河;西部乌江水系有六池河、石阡河、印江河、马蹄河、坝坨河及洪渡河。流以外,其余均发源于武陵山脉。主要河流均沿地势向东、北东和北三面迂回流人湖南省或重庆市,一般呈放射状。全区大小水库、山塘446处,总蓄水撤为26050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