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梓县,贵州省遵义市辖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北与重庆市接壤,南接汇川区、仁怀市,西连习水县和重庆市綦江区,北抵重庆南川区、万盛区。地跨北纬27°57′~28°54′,东经106°26′~107°17′,土地总面积3207平方公里。 桐梓县下辖2个街道、20个镇、2个乡、1个民族乡。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桐梓县常住人口为529471人。 桐梓县是“中国方竹笋之乡” ,素称“黔北门户”“川黔锁钥”之称。川黔铁路、210国道和渝湛高速公路纵贯县境,县城至贵阳、重庆行车时间2小时左右。 2018年9月,桐梓县退出贫困县。 2020年,桐梓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5.96亿元,增速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8.2%。
发布日期:
2024-12-23 15:03:40
发布日期:
2024-12-22 14:49:08
发布日期:
2024-03-07 08:00:00
发布日期:
2024-03-06 14:00:00
桐梓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北与重庆市接壤,南接汇川区、仁怀市,西连习水县和重庆市綦江区,北抵重庆南川区、万盛区。地理坐标北纬27°57′-28°54′,东经106°26′-107°17′,全县南北最长处81公里,东西最宽处52公里。土地总面积3207平方公里。
桐梓县白马山桐梓县位于黔北山地与四川盆地的衔接地带,由于构造体系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冰川作用显著,溶蚀、侵蚀并存,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属黔北中山峡谷区。全县地势呈东北高、西南低形状,羊磴河、松坎河、桐梓河将全县切割为三个各具特征的地貌单元。县境内兼有山原、中山、丘陵、山间盆地、河流阶地等多种地貌形态,且岩溶广布,石峰林立,暗河、溶洞比较发育。 全县平均海拔1100米,最高峰为狮溪镇柏枝山南牛角寨海拔2227米,最低点为坡渡镇渝黔界河面,海拔310米,相对高差达1917米。 桐梓县山脉均系大娄山山脉的支脉,大娄山山脉呈东北—西南向。蒙山山脉系娄山山脉的支脉,主脉由娄山山脉中部西行横亘于县境中部后再向南、北向延展,南至十二茅坡,北达尧龙山。主脉凉风垭呈东南向,是县境南北分异的分水岭,其南为浅切割的中山、坝子,其北为深切割的中山峡谷。 桐梓县境内海拔大于1700米的主要山峰有18座:柏枝山牛角寨(海拔2227米,为黔北第一高峰)、箐坝大山(主峰红山2028米)、白马山(1944米)、冒角尖(1927米)、黄莲大山(1871.9米)、黄砂岩(1871.9米)、分水岭(1820.7米)、花坝大山(1814米)、二层岩(1796米)、尧龙山(1795.9米)、大岩顶(1779米)、顶箐(1778米)、大梁岗(1770米)、仙人山(1768.7米)、大窝盆梁子(1750米)、硫磺顶(1749.3米)、大土湾梁子(1732米)、黄岭岗(1730米)。
水韵松坎桐梓县内河流均属长江水系,分属长江上游干流区赤水河、綦江河和乌江水系,计有大于2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的河流57条,总长度831.48公里,河网密度0.26公里/平方公里。河流等级为:干流7条,一级支流32条,二级支流18条。主要河流桐梓河、松坎河、羊磴河集雨面积2919.45平方公里。
桐梓县风光(25张)桐梓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性气候区,四季不甚分明,水热同季,雨量充沛,干、湿季明显,无霜期长,春暖风和,时有倒春寒,初夏多雨,盛夏多旱,热而不酷,秋温陡降有绵雨、“秋风”,冬无严寒,多云寡照,偶有凝冻,垂直地域分布差异大,立体气候显著。 桐梓多年平均阴天数245天,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091.6小时。1978年中央气象局整理的全国气候之最中列出桐梓年平均总云量8.4,年平均低云量7.2,冬季低云量8.5,均名列全国第一。桐梓年均温14.6℃,最冷月-5℃,最热月24.5℃。极端最高气温有37℃,极端最低气温-7℃。由于海拔高差大,气候垂直变化差异显著,“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桐梓属全省少雨区,年平均降雨量1038.8毫米。夏季降水量最多,冬季降水是最少,呈冬干夏湿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