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海南省辖自治县,位于海南岛中部,地理坐标介于北纬18°14'-19°25',东经109°31'-110°09'之间,总面积2704.66平方千米。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区,夏长无酷暑,冬短无严寒,春旱夏雨秋末阴,八九十月有台风。 截至2020年6月,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下辖7个镇、3个乡、1个林场。 县人民政府驻营根镇。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常住人口179586人。 琼中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琼中隶属珠崖郡;唐贞观元年为岭南道琼山县所管辖;元朝时分属琼山、定安、乐会和万安军;1948年3月,琼中县正式设立,1987年12月改称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境内主要有中线高速公路、万宁—洋浦高速公路途经。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国家林下经济发展示范基地等。 有海南百花岭热带雨林文化旅游区、白沙起义纪念园等旅游景点。 2020年,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2019年增长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15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9.11亿元,增长2.5%;第三产业增加值28.75亿元,增长0.7%。
发布日期:
2024-12-10 08:51:00
发布日期:
2024-12-09 23:31:42
发布日期:
2024-11-13 09:11:00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北麓,东连琼海市、万宁市,西接白沙黎族自治县,南与五指山市、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毗邻,北和屯昌县、澄迈县、儋州市交界,地理坐标介于北纬18°14'-19°25',东经109°31'-110°09'之间,总面积2704.66平方千米。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在其地质历史进程中,曾经受过各种地质作用和多次强烈的构造变动,构成了现存的错综复杂的地质地貌迹象。岩浆岩占据了全县面积的60%以上,次为沉积质岩,第四系约占10%。地层发育不全,从老到新见有中、晚元古界蓟县系,古生代志留系,石炭系,中生代的白垩系和新生代第四系地层分布。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出露的岩石以岩浆岩为主,沉积变质岩次之。岩浆岩又以侵入岩为主要,仅在五指山顶附近有少量火山喷发岩。沉积变质岩有区域变质和接触变质两种岩石。境内有酸性、中酸性的火山熔岩喷出。出露于五指山峰及其东北部,面积50平方公里,岩性为流纹岩、流纹斑岩及安山岩等。属于白垩纪晚期喷发的产物,不整合盖在南流峒岩体之上。区域变质作用岩石主要为混合岩,分布于五指山外围老地层中。岩性有条带、条纹状混合岩,混合岩化变粒片麻岩、花岗混合岩以及石英绢云母片岩等。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地处区域地质构造北东与北西向两组构造交汇部位附近,且受到区内的东-西、北东和北西向三组地质构造所控制。又因为混合岩、花岗岩类岩石发育,岩性脆,所以构造表现形式,以断裂构造为主,褶皱不明显。
琼中风光(15张)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地貌呈穹隆山地状,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部的五指山最高,然后依序为中山、低山、高丘、低丘、台地和河流阶地,倾斜冲积平原,逐级下降形成层圈地貌。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52座。西南部和北部为中山、低山区,东部和东北部为丘陵、台地及少量冲积平原。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山地按地貌类型分为中山(海拔800米以上)和低山(海拔500至800米)两类,山体呈西南向东北展布,五指山、黎母岭、踏器岭三足鼎立,按其绵亘走向构成三支山脉。丘陵面积659.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24%,其中高丘(海拔250至500米)484平方公里,占73.%,低丘(海拔100至250米)175.1平方公里,占26.6%。台地主要分布于该县北部的松涛、黎母山、湾岭等乡镇,其次是中平和乌石。状似隆起的高平原,地表和缓,称为丘陵夷平面,海拔高约50至65米。河流阶地主要分布于东南部的中平、和平和北部的黎母山镇。状如梯级,故名。其结构为下层砾石、上层泥沙。倾斜冲积平原主要分布于什运河沿常和长兴河中段,坡面很长。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位于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区北缘,其特征为夏长无酷暑,冬短无严寒;春旱夏雨秋末阴,八九十月有台风。年平均气温22.5℃,年际变动一般在21.7℃至23.1℃之间,相对变率1.34%。年平均地面温度24.5至27.0℃,历年平均为25.8℃;地面极端最低温度为—0.2℃(1963年1月15日),地面极端最高温度为68.5℃(1964年8月3日)。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年平均雨量为2444毫米,最多为1964年5525毫米,最少为1969年1018毫米,全县各地年雨量相对变率为16至17%。据历年气象资料载,该县雨季一般开始于4月14日,最早为3月上旬后期(1961年),最迟为5月底(1963年);结束于11月20日,最早为10月上旬后期(1959年),最迟于12月中旬末(1972年)。雨季中有两个相对集中的降雨期;第一期为5至6月,雨日28.9至34.3天,雨量340至542.3毫米;第二期为8至10月,雨日50.3至62天,雨量950.7至1598毫米。整个雨季降雨量为2183.1毫米,占年雨量的88.4%。各年差别较大,1978年雨季雨量为3557.0毫米,1959年仅有1061.5毫米。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年平均降雨日194天,最多1961年237天,最少1977年74天。最长连续降雨日47天,总降雨量1188.8毫米,发生于1973年8月18日至9月29日;最长连续无雨日33天,发生于1977年11月11日至12月13日。年降雨量地域差异明显,雨量分布极不均匀。五指山脉以东平均年雨量≥2200毫米,东部中平地区为2700至3360毫米,五指山山脉以西平均年雨量≤1800毫米,西南部仅有1548毫米。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常年晴空太阳辐射强度,夏季最大,冬季最小。一日中,正午时刻最大,日出日落时最小。7月正午最大,为1.61卡/平方厘米分钟,12月最小1.20卡/平方厘米分钟,相差25%。晴空年平均每小时辐射量51.5卡/平方厘米,月平均每小时辐射量以7月最大,为58.0卡/平方厘米,12月最小43.3卡/平方厘米。阴天冬春季平均6.0 至8.0卡/平方厘米小时,夏秋季平均8.5至10.0卡/平方厘米小时。年辐射量因地域不同而差异,西南部113857卡/平方厘米,北到东北部109400至113500卡/平方厘米,其他地区102600至105600卡/平方厘米。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年日照时数4418.2小时。但由于天气影响,实照仅1743.1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45%。各月平均日照时数145.3小时,天均日照时数4.8小时。各月日照时数以7月最多,达206.3小时,11月最少,只98.5小时。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日照时数年际差异较大,营根年日照时数极差为800小时,相对变率8.9%;大丰年日照时数极差900小时,相对变率9.4%。1977年大丰年日照时数2334.5小时,为最多日照年,1960年营根日照时数1257.8小时,为最小日照年。最多日照月为1968年7月274小时,最少为1975年1月29.5小时,最长连续无日照16天,发生于1974年12月29日至1975年1月13日。最长连续每天日照少于2小时的有39天,发生于1974年12月12日至1975年1月19日。日照时数的地域分布为西南部和北到东北部每年为1800至2000小时,中部和东到南部为1600至1750小时。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年蒸发量为1580至1800毫米,平均为1768.2毫米。1977年蒸发量最大2131.9毫米,1982年最小1400毫米。同年变化5、7月蒸发量最大,12月最小。5月200至210毫米,7月190至220毫米,12月70至80毫米。1969年5月293.2毫米,为历年最大蒸发月,1968年2月36.6毫米为最小。最大日蒸发量为1969年5月23日14.1毫米。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季节间主要风向为:春季为东南风,夏季东南风和西风,秋季东风和东北风,冬季东北风和东南风。历年平均风速为1.2至1.7米/秒。营根最大年平均风速1.6米/秒,最小0.8米/秒,定时最大风速24米/秒(1973年9月14日6时,风向西北偏西),瞬间极大风速每秒大于48.4米(196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