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黎族自治县,海南省下辖自治县,位于海南岛中部偏西,介于北纬18°56'—19°29',东经109°02'—109°42'之间,东邻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南接乐东黎族自治县、西连昌江黎族自治县、北抵儋州市。总面积2117.2平方千米。 白沙黎族自治县属热带季风性气候,日照长,光热充足,具有热带山区气候特征。 截至2020年11月,白沙黎族自治县辖11个乡镇,县政府驻牙叉镇。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白沙黎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164699人。 “白沙”之名始于清代;1987年11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白沙县,成立白沙黎族自治县。 2017年3月,入围“2017百佳深呼吸小城”名单。2020年2月29日,退出贫困县序列,正式脱贫摘帽。 2020年7月,入选2019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县城名单。 有白沙起义遗址、琼崖纵队遗址等红色文化资源,有陨石坑、红坎瀑布、南开石壁等自然景观。 2019年,白沙黎族自治县地区生产总值56.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8年增长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11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5.97亿元,增长5.6%;第三产业增加值27.56亿元,增长5.2%。
发布日期:
2024-12-10 08:51:00
发布日期:
2024-12-10 05:11:27
发布日期:
2024-11-14 08:59:00
白沙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岛中部偏西,黎母山脉中段西北麓,南渡江上游。地理坐标介于北纬18°56'—19°29',东经109°02'—109°42'之间,东邻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南接乐东黎族自治县、西连昌江黎族自治县、北抵儋州市。县境南北长约63千米,东西最宽度约68千米,总面积2117.72平方千米。 白沙黎族自治县
白沙黎族自治县坐落在黎母山脉中段西北麓、南渡江上游;地处五指山腹地,地势陡峻,东南高,西北低。境内地形由山地、盆地、丘陵和台地构成。东南部山地面积132.99万亩,占总面积的41.9%;东部盆地面积61.44万亩,占19.3%;北部丘陵地面积91万亩,占28.6%;西北部台地面积32.23万亩,占10%。境内地形起伏较大,500~1000米的山峰有440座,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有22座,主要有:鹦哥岭、马域岭、斧头岭、白石岭等。其中以鹦哥岭为最高,海拔1812米,为白沙黎族自治县最高峰,是海南岛第二高峰。白沙黎族自治县地层从老到新有震旦系、奥陶—志留系、石炭系、二叠系、白垩系及第四系,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其次在西北部,总面积1188.13平方千米,占白沙黎族自治县面积的56.1%。白沙黎族自治县处于海南隆起之中偏西部,东西向昌江——琼海深大断裂和区域性北北东向临高——望楼断裂横贯和斜穿县境,折皱、断裂发育。折皱有北东向、北西向、北北东向、东西向四组。断裂有东西向、北北东向、北话向、北东向四组。
县境风景白沙黎族自治县主要河流有南开河、石碌河、珠碧江,为海南有名的三大河流。南开河发源于境内青松乡南部的南峰山,是南渡江上游河段,自西南向北贯穿东部,经牙叉镇注入松涛水库,再东流至海口入海,流长194千米。石碌河发源于青松乡的斧头岭,自南向北流经青松乡,折向西经金波乡注入石碌水库,继续西流汇合昌化江入海;珠碧江发源于县境中部的南高岭,流经西北部进入儋州市境海头镇注入北部湾,境内流长78千米。由于境内多是山区性河流,一遇暴雨,山洪暴发,流量骤增,枯水期水量锐减。
白沙黎族自治县山高云雾多,日照时数虽比岛内大部分县少些,但年平均还达2000小时以上,日照率45~47%,日照变化小,最长13.17小时,最短10.59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725毫米,山区气候特点突出。由于境内地形复杂,东南部多雨,西北部少雨。雨量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至10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85%。每年1月份至翌年4月为旱季,雨量仅占全年雨量的15%。干、湿季节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