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市,是海南省辖地级市,位于海南岛西北部,西和北濒临北部湾,东邻临高和澄迈,南至东南靠琼中和白沙,西南与昌江接壤。全市陆地面积3398平方千米,约占全省的1/10;海岸线307公里,约占全省的1/6,在全省市县中土地面积最大、海岸线最长。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儋州市常住人口为954259人。 儋州,古称儋耳郡,是海南最早设置行政建制的地区,早在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就在此设郡。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称儋州,1912年改为儋县;199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儋州撤县改市;2008年7月,海南省委五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儋州建设成为海南西部中心城市,并赋予儋州市地级市权责;2015年2月19日被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地级市,省委省政府也明确提出把儋州建设成为带动周边、辐射西部的区域中心城市。 2020年儋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9.4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0.1%。
发布日期:
2024-11-15 09:07:00
发布日期:
2024-11-15 04:01:54
发布日期:
2024-11-14 08:58:00
发布日期:
2024-03-07 08:00:00
发布日期:
2024-03-06 08:00:00
儋州市位于海南省西北部,北部湾之东畔,地理坐标为北纬19°11′~19°52′,东经108°56′~109°46′。东邻临高县、澄迈县,南至白沙县,东南交琼中县,西南与昌江县接壤。北部和西部濒临北部湾,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越南民主共和国隔海相望(约160海里之遥),总面积3398平方千米 ,折合为4897768市亩,其中陆地面积4663540亩,占部面积的95.22%;水域面积234227.8亩,占总面积的4.78%;总面积占全省面积9.6%。 儋州市
儋州市风光(10张)儋州市大约以北纬19°40′为界,南部属印支穹窿构造,形成波状低丘陵,主要露出中生代第二期侵入的花岗岩、寒武系陀烈群变质岩、白垩系板万群和少部第四纪海相地层。南部有铁、锡、水晶和石灰石等矿藏。北部属雷琼沉降带之南端,形成缓坡阶层。主要露出新生代晚期喷出的玄武岩和第四纪海相地层。第四纪海相沉积层有褐煤、石英砂、油页岩和重晶石等矿藏,储量丰富。地处海南岛西北部丘陵地带,地形以丘陵为主,丘陵占全市面积76%,平原台地占23.6%,山区占0.4%。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倾斜下降,东南高、西北低,南部和东南部属低丘陵区,地面标高100~200米,13座500米以上的山峰分布在这一带。北部和西北部属滨海平原台地和火熔岩台地,较平坦,高5~100米,海岸线225公里,曲折绵亘。主要海岸港口有洋浦港、干冲港、白马井港、排浦港、海头港、新英港、峨蔓港、泊潮港等。沿海海域有潮涨而没潮汐而现的磷枪石岛。
儋州市径流由降水供给。汛期5~10月是径流量最大的丰水期,旱季11月~次年4月是径流量最少的枯水期。径流由南向北及由东向西逐渐减少;东南的1200毫米逐渐减少到西北的300毫米。最大洪峰流量多出现在8~10月,一般洪水出现在5月、6月和11月。河流最大流量、最小流量的比值和洪枯水位的变幅相当大。北门江下游地区的蚂蝗岭和水井岭有水土流失现象,其余绝大部分地区地面植被良好,极少水土流失,河水含沙量较少。
儋州市处于东亚大陆季风气候的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受岛内中部隆起的五指山脉的阻隔,处于背风面,又濒临北部湾,故又有独特的小气候。全年接受太阳辐射能量每平方厘米110~130千卡。南部山区较少,每平方厘米约110千卡;西部沿海最多,每平方厘米130千卡左右。夏季太阳辐射量最多,占全年辐射量的31%;春季次之,占28%;秋季占23%;冬季最少,占18%。然而,即使是冬季,南部山区每平方厘米20千卡的太阳辐射量仍能满足热带作物生长的需要。各地年雨量900~2200毫米,年均1815毫米,大部分地区达1500毫米以上。各地年平均风速1~4米/秒。南部山区年平均风速小于2米/秒,中部丘陵地区年平均风速2.0~2.9米/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