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阳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辖县,位于广西桂林东北部,北连全州,南接恭城,西靠兴安、灵川,东与湖南道县、江永接壤,地势南高北低,四季分明;全县总面积1837平方公里,辖6镇3乡,138个村民委员会和4个社区。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灌阳县常住人口为208412人。 灌阳县于西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前已建县,称观阳县,隋大业十三年(617年)改称灌阳县。灌阳县历代名人较多,台湾巡抚、桂剧创办人之一的唐景崧是灌阳代表之一;省道S201线和S302线穿境而过;境内有灌阳黑岩、千家洞世界瑶族发祥地、文市石林、月岭古民居、九龙岩、赤壁山、灌江山峡、太子山原始森林等旅游风景区。 2020年5月9日,获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 2021年,灌阳县地区生产总值77.74亿元。
发布日期:
2024-12-24 17:10:00
发布日期:
2024-03-07 08:00:00
发布日期:
2024-03-06 08:00:00
灌阳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地处北纬25°10′32″—25°45′37″,东经110°43′16″—111°20′13″之间。东与湖南省道县、江永县交界,西与兴安县毗邻。南面与恭城瑶族自治县相连。西南与灵川县相望。北与全州县接壤。县境东北至西南最长距90千米,东南至西北最宽距38.6千米。县治灌阳镇,按铁路里程计,距首都北京市2084千米、自治区首府南宁市627千米;按公路里程计,距南宁市588千米,距桂林市159千米。全县总面积1837平方千米,占自治区总面积的0.78%。 灌阳县
灌阳县地处广西东北部,位于“五岭”之一的都庞岭西麓,境内东、西、南三面高山环绕,向北开口,东西窄南北长,中间低凹平坦,灌江自西南而东北纵贯全境,把全县自然分为东西两半。整个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因而冷空气易进滞出,春季气温回升缓慢。县之东侧为都庞岭山脉,东北—西南走向,起伏绵延百余里,其主要山峰多在1000米之上,与都庞岭遥遥对峙盘踞县西的是海洋山山脉,南北走向,从全州县入境延伸至县西南部的洞井瑶族乡,在此与都庞岭余脉连成一体,构成灌阳与恭城县自然分界的屏障,为珠江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两山余脉似叶脉状向内伸展,直逼腹地,其中在黄关镇商家至观音阁乡桃花两山余脉相唇,构成人称“二十五里峡”的峡谷,是通向南边的重要交通要道。
灌阳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热冬冷,春秋温和,春夏湿秋冬干,四季分明,受环境(气候、水文)影响出 现的物候现象比较明显。县内年平均日照时数1171.4小时,最多年为1426.9小时(2004年),最少年为740小时(1999年)。年内日照差异明显,总的为冬春季少,夏秋季多,全年以7月份最多,达171.5小时;2月份最少,仅43.8小时,日均3.2小时。年均气温为18.0℃。最暖年1998年,年均气温18.8℃;最冷年1996年,年均气温17.4℃,最暖月为7月,月均27.5℃;最冷月为1月,月均7.0℃。年中年均降水量为1582.6毫米,最多年(2002年)降水量达2081.9毫米;最少年(2005年)有1265.7毫米,日最大降水量132.8毫米(1997年7月8日)。
灌阳县内有河流47条,其河网密度为0.27千米/平方千米(以集雨面积1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计),且客水甚微,自成水系,属长江流域湘江水系。灌江是县内主流,自西南发源向东北纵贯县境,21条集雨面积在1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呈树枝状分布,先后汇入灌江干流。另外,境内特别是南部地区广布基岩裂隙水;北部石灰岩地区有地下伏流分,泉、井遍及全县。全县水资源丰富且水质较好。县内河流基本是以灌江为系统,只有流溪源、深浦源2条小河未在县内汇入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