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位于广西东北部,地处东经110°14′-110°56′,北纬25°17′-25°55′之间,东南接灌阳县,西南濒灵川县,西北临龙胜各族自治县,北与资源县为邻,东北与全州县接壤。 兴安县版图总面积2348平方千米 ,截至2014年末,下辖6个镇、4个乡。2014年,该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6.17亿元,比2013年增长6.2%。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兴安县常住人口为307043人。 兴安县是湘江、漓江二水的发源地,境内地形多样而复杂,西北和东南为山地,山峦重叠,沟谷溪流纵横,西北部为越城岭山系,逐渐向西南倾斜;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积温多,霜期短。2017年,兴安县地区生产总值136.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3%。 兴安被誉为“兴盛之都、安定之邑” ,是中国银杏、毛竹、商品粮、生猪和柑桔生产基地县 ,曾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全国科普示范县” 、“美丽中国示范县” 、“2019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2020中国净水百佳县市等荣誉称号。
发布日期:
2024-12-24 17:35:05
发布日期:
2024-12-22 10:55:27
发布日期:
2024-03-07 08:00:00
发布日期:
2024-03-07 08:00:00
兴安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东南接灌阳县,西南濒灵川县,西北临龙胜各族自治县,北与资源县为邻,东北与全州县接壤;全县版图总面积2348平方千米 ,介于东经110°14′-110°56′,北纬25°17′-25°55′之间。
兴安县地处江南古陆西段东南缘,湘桂褶皱带的北部。地质发展历经前泥盆纪地槽(约25~4亿年前),晚古生代地台(约4~2.3亿年前)和中新生代陆缘活动带(2~3亿年前至今)三个发展阶段。兴安区内经过了加里东、印支、燕山三次性质强烈的褶皱断裂运动。加里东运动以形成褶皱构造为主,断裂次之,伴随着花岗岩基侵入,构造运动后使地槽回返,地槽发展阶段到此结束。印支运动以褶皱和断裂活动为主,使地台盖层构造形成,海相沉积作用结束。燕山运动以断裂构造活动为主,褶皱活动次之,该次构造运动后使区内地质构造最后定型。三次构造运动形成的褶皱和断裂构造均沿着北东方向有规律的展布,不同期构造发育方向的相同性,反映了盖层构造继承了基底构造的方向和基底构造对盖层构造的控制作用,也反映了地质构造力学性质上的关系,即区内褶皱、断裂的形成主要是受北西、南东方向构造挤压力作用的结果,形成了猫儿山背斜、兴安复向斜、海洋山穹窿等褶皱构造和溶江、白石等区域性大断裂。
兴安县境内地形多样而复杂,西北和东南为山地,山峦重叠,沟谷溪流纵横。西北部为越城岭山系,逐渐向西南倾斜。东南部是都庞岭的海洋山系,并逐渐向东北倾斜。形成两大山系之间的狭长谷地,称“湘桂走廊”,其间有土岭、石山、河谷平原。走廊中部的临源岭是制高点,湘江和灵渠由县城东郊分水塘的东北和西南低处方向分流。整个地形恰似一只蝴蝶,东北角形似蝴蝶的头,西南角形似蝴蝶的尾,东南和西北恰似展开的翅膀。兴安县的山脉分属越城岭山系和都庞岭海洋山系。海拔在500米以上的山峰111个,其中1000米以上的山峰36个。
兴安县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温适宜,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积温多,霜期短。境内东南和西北地势高,东北和西南地势低,中部的湘桂走廊以县城附近的分水岭为中心,地势分别向东北随湘江下落和向西南随漓江降低,形成县内错综复杂的地区性气候特征,水热条件的地域性差异十分明显。春季(3~5月)冷暖空气交绥频繁,常造成长期低温阴雨天气。季内西南风与东北风交替出现,对流性天气加强,局部地区多冰雹、暴雨。夏季(6~8月)的6月上旬至7月上旬雨量集中,暴雨增多,时有洪涝发生。同时温度、湿度增加,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夏期,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晴朗炎热,局部有雷阵雨。温度高,日照多,蒸发大,是一年中相对干热期。秋季(9~11月)的秋分前后,受北方冷空气南下影响,气温缓慢下降,晴朗,少雨,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喜温作物和晚秋作物的结实和成熟。冬季(12月~次年2月)常受蒙古冷高压影响,气温急剧下降。
兴安县境内有湘江和漓江两大主流,其他河流都是支流,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长江水系干流湘江,其主要支流有海洋河、西波江、漠川江。珠江水系干流漓江,其主要支流有黄柏江、川江河、灵河、小溶江。全县河流总长817.7公里,总流域面积2348平方公里,河网密度0.35公里每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总流量118.26立方米每秒。 漓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