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江区,广东省梅州市市辖区, 地处广东省东北部,梅州市中部。地理位置介于北纬23°27'~23°95'、东经115°72'~115°97'之间。东临梅县区城东镇、雁洋镇和大埔县银江镇,南与梅县区梅南镇交界,西连梅县区程江镇、扶大镇和大坪镇,北接梅县区石扇镇。是梅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也是梅州市的“首善之区”。 区域总面积570.61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402.5公顷。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为435616人。 梅江区是原中央苏区县、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是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 梅江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境内有人境庐、千佛塔、东山书院、梅江桥、梅州学宫、八角亭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和泮坑公王、义孚堂等众多未定级文物,嘉应学院、东山中学、梅州中学等名校,中山路、凌风路、仲元路、元城路等名街,席狮舞、五句板、梅城山歌、舞龙、金狮、闹八音、拜“孔圣人”等33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21年,梅江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含市直)287.12亿元,同比增长4.3%;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含市直)115.09亿元,同比增长8.2%。
发布日期:
2024-12-23 09:26:00
发布日期:
2024-03-07 08:00:00
发布日期:
2024-03-06 08:00:00
梅江区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梅江河中游,梅州市中部,东临梅县区雁洋镇和大埔县银江镇,南与丰顺县和梅县区梅南镇交界,西连梅县区程江镇和大坪镇,北接梅县区石扇镇和城东镇。区域总面积570.61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402.5公顷。 梅江区
梅江区属中国东南部华夏古陆的一部分,构成古陆的基底为前泥盆系变质岩。从晚古生代到新生代,几经海陆变迁,出现了一系列沉积建造。前泥盆系为一套地槽型的类复理式建造,主要为浅变质的砂、泥质建造,加里东运动使其上升成陆地,构成区境古陆的基底。晚泥盆世至早二叠世,由于海西运动,沉积了一套韵律性较明显的碎屑岩、碳酸盐及含煤碎屑岩建造。早三叠世开始的印支运动,带来一次小海浸,沉积了含泥炭的碳酸盐建造。始于晚三叠世的燕山运动,沉积了一套海陆交相的碎屑岩、中酸性火山岩、山间盆地碎屑岩。自第三纪至今的喜马拉雅运动,沉积了红色碎屑岩、砾石、砂、黏土建造。区境泥盆至第四纪地层均有出露。
梅江区地势东南高,逐渐向东北、西北倾斜。区境为梅江河流经莲花山中部山谷而形成的河谷盆地。地形可分为3个类型,即河谷盆地、丘陵和山地。区境内较高的山峰有5座。明山嶂海拔1278米,位于西阳镇与大埔县银江镇之间,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其东南的银窿顶,海拔1357米,为梅江区第一高峰,西南蜿蜒为鳄鱼嶂、北山嶂、九龙嶂、均属莲花山系阴那山脉。鬼忽岩顶海拔1021米,位于西阳镇白水与丰顺县交界处。在铜鼓嶂之西,北接明山嶂,南连马鬃岗(海拔744米),呈东北至西南走向。鳄鱼嶂主峰海拔1010米,位于长沙镇与西阳镇之间,属莲花山脉。东面连丰顺县龙岗镇丹竹坑,山势高峻,状似鳄鱼,故名。清凉山海拔786米,在西阳镇南部,为莲花山系。山峰常为云雾缭绕,适宜种茶。黄沙嶂在三角镇南部,离梅城13公里。其东南为西阳镇,属莲花山系。主峰高观音,海拔770米,南北走向。东南部为清凉山,再往南是鳄鱼嶂。西北坡的溪水流入三角镇的泮坑村,形成瀑布。高观音山顶夏天气温比梅城一般低4℃~6℃。
梅江区地理位置靠近北回归线,东近太平洋,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日照长、冬季日照短,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但易旱易涝,偶有奇热和严寒,四季宜耕宜牧。年平均气温21.5℃,年平均日照时数1824.0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525.6毫米,年平均无霜期304天。主要灾害天气有:春季低温阴雨、倒春寒,5~6月间的龙舟水和春秋间的台风雨,秋季寒露风和冬季霜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