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区,隶属于湖北省宜昌市,位于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长江西陵峡两岸。 总面积3438.99 平方千米 ,辖1个街道、9个镇、2个乡,另辖2个乡级单位。 区人民政府驻地小溪塔街道办。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夷陵区常住人口560383人。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故名”夷陵”。2001年3月2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宜昌县,设立宜昌市夷陵区。7月28日,夷陵区正式成立。 夷陵区内6条高速、3条国道、6条省道、国家南北向铁路焦柳铁路和鸦宜铁路。夷陵区内有三峡人家、三峡大坝等旅游景点。 2017年10月,宜昌市夷陵区被国家农业部列为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2017年12月14日,夷陵区获评中国工业百强区。 2018年10月22日,入选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 2019年3月6日,夷陵区入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 2019年9月,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2019年11月18日,夷陵区入选“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试点县”。 2021年10月,入选“2021中国智慧城市百佳县市”榜单。 2020年,夷陵区地区生产总值531.66亿元,下降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3.6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98.3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59.7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3.9:37.3:48.8。
发布日期:
2024-11-16 11:17:10
发布日期:
2024-11-14 22:50:10
发布日期:
2024-11-14 04:47:00
发布日期:
2024-03-07 08:00:00
发布日期:
2024-03-07 08:00:00
夷陵区,位于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长江西陵峡两岸,介于110°51’~111°39’,北纬30°32’~31°28’之间,东西最大横距71千米,南北最大纵距78千米, 东邻远安县、当阳市,南连枝江市、西陵区、宜都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西接秭归县、兴山县,北抵保康县。 总面积3438.99 平方千米。 夷陵区
夷陵区境为新华夏系一级构造第三隆起带南段与淮阳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地层以黄陵背斜为核心,由里向外,形成多层弧形带状。其中前震旦系分布于莲沱以西,太平溪、邓村、下堡坪、雾渡河一带;震旦系分布于莲沱东部,三斗坪西南,下堡坪东部、南部以及九山、牛坪、青江坪、交战垭一带;寒武系分布于南从三斗坪、莲沱,北至小峰、雾渡河、樟村坪;奥陶系分布于莲沱、雾渡河东部、分乡西部;志留系分布于分乡的界岭、王家湾、罗惹坪及黄花一带;泥盆系分布于县东部大王岩、大岩口、马羊山、高场、别家大山、背马山、风洞河一带;石炭系分布于县东部大石沟、消水冲、桥子沟、龚家冲局部;二叠系分布于县东部天马、消水冲、马羊山以东及大天坑、百里荒、柏家坪的吃水沟等地;三叠系分布于县东北部与当阳、远安交界处;侏罗系分布于三斗坪暮阳的茶庄、美座等地;白垩系分布于鸦鹊岭、龙泉、小溪塔等地;第三系分布于鸦鹊岭的三合、童畈、段家嘴一带;第四系覆盖于各地层之上,是现代土壤的母体和骨架,其全新统组成长江西陵峡及其支流两岸的Ⅰ级阶地和河漫滩地带,其晚更新统组成长江及其支流两岸的Ⅰ、Ⅱ级阶地。西陵峡东部由莲沱、石牌绵延约5千米长的寒武纪、震旦纪地层剖面,是20世纪20年代李四光发现并命名的全国寒武纪地层三大典型剖面之一,为世界地质学界所瞩目;黄花、两河口、分乡、王家湾、彭家院等地的奥陶纪与志留纪地层分界线的地质考察点,亦为李四光于20世纪20年代所发现,为世界3个标准点之一。
夷陵区邓村夷陵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东三面群山环抱,东南一面临向平原,呈西北向东南梯级倾斜下降。最高点樟村坪镇圈椅埫海拔1962米,最低点魏家畈村五组海拔49.4米,高差1912.6米。形成山地、丘陵、河谷等多种地貌。西北部山地的地形切割较剧,山巓密布,沟溪纵横,主要由樟村坪、雾渡河、下堡坪、邓村、三斗坪等山地组成。东南部丘陵区处于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地带,主要由鸦鹊岭、龙泉、小溪塔等丘陵岗地组成,海拔500米以下。
夷陵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季气温变幅大,冷暖交替频繁,常有倒春寒天气出现;夏季气候日变化大,中午炎热,早晚较凉爽,大旱时昼夜不回凉,雨量适中,雨热同季,常有旱、涝、风、雹等灾害性天气;秋季受北方冷空气影响,冷暖再次交替,降温快,少雨多晴、天高气爽;冬季气温下降快,干燥少雨雪。三峡河谷地区年平均气温高于其他地区,南部低山丘陵地区次之,北部高山与半高山地区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平均下降0.6℃;1月最冷,7月最热,小溪塔极端最高气温41.4℃。日照夏季多,冬季少,春秋两季居中。年降雨量在977~1370毫米之间。西北山区、三峡河谷和江南地区是降雨最多地区,鸦鹊岭、龙泉一带为最少区;夏季降雨最多,冬季最少;7月为降雨高峰期。多南风,次为东北风,西风最少。年平均无霜期271.9天,初霜日小溪塔12月3日、三峡地区12月1日、樟村坪11月15日,终霜日小溪塔3月5日、三峡地区3月2日、樟村坪4月5日。平均降雪日8天、积雪日4.9天,小溪塔最早初雪日11月12日、最迟终雪日4月7日。
夷陵区土壤大致分为7个大类,19个亚类,69个土属,167个土种。 黄壤分布于西陵峡谷两岸和西北山区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中山和丘陵,为湿润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的地带性土壤。土壤母质为花岗片麻岩、混合岩、石灰岩、白云质灰岩、泥质页岩、紫色砂岩和第四纪黄色粘土的风化物。土体表层黄色,心土层蜡黄色,土层厚37.7厘米。主要植被为松、杉、栎、茶、橘和旱作物。 黄棕壤分布于海拔800~1500米以上的山地,为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土壤母质为泥质页岩、石灰岩、白云岩、红黄沙页岩和第四纪粘土的风化物。土体呈黄棕色或红棕色,土层厚37.7厘米,质地较粘重,易形成粘重紧实的心土层和粘盘层。植被类型以常绿落叶混交林为主。 山地棕壤分布于西部海拔1600~1800米的山中,为一种在多湿强烈风化淋溶条件下的土壤。土壤母质为花岗片麻岩、混合岩。土体表层灰白色,心土层鲜棕色或浅褐色,土层厚30~60厘米。主要植被以暗针阔叶混交林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