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都区,隶属河南省安阳市,地处位于安阳市西北部,介于东经114°21′,北纬36°02′—36°07′。东以京广铁路为界,与北关区、文峰区相接,南与龙安区相连,东、北与安阳县接壤。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0.3千米,南北最大距离8.5千米,总面积687平方千米。 2019年,殷都区总人口71.52万人,常住人口68.49万人。 1969年7月,建立安阳市西郊公社。1972年8月,经地区革命委员会和省革命委员会批准,设立铁西区,成立铁西区革命委员会。1981年5月30日,安阳市铁西区革命委员会更名为安阳市铁西区人民政府。2002年12月28日,撤销安阳市铁西区,设立安阳市殷都区。 截至2020年6月,殷都区辖9个街道、1个乡, 区人民政府驻梅东路96号。殷都区地处太行山东麓,地势西高而向东缓降,属北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2020年,殷都区生产总值完成328.5亿元,同比增长2.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0.82亿元,同比增长1.54%。
发布日期:
2024-12-14 00:54:00
发布日期:
2024-12-13 06:02:00
发布日期:
2024-12-05 08:30:00
发布日期:
2024-03-06 08:00:00
发布日期:
2024-03-06 08:00:00
殷都区地处位于安阳市西北部,介于东经114°21′,北纬36°02′—36°07′。东以京广铁路为界,与北关区、文峰区相接,南与龙安区相连,东、北与安阳县接壤。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0.3千米,南北最大距离8.5千米,总面积687平方千米。 殷都区
殷都区位于太行山波状复背斜东翼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其地层属华北地区沉积类型,西部是石炭二迭系地层。地层由太行山东去依次出露为:奥陶系(O)、石炭系(C)、二迭系(P)、第三系(R)、第四系(Q)。大多区域为第四系覆盖,主要由亚砂土、亚黏土及碎石组成;其成因类型较复杂,有冲积、洪积、坡积、残积等。厚度变化不大,一般在50米—70米,最大厚度近100米。殷都区位于汤阴地堑北端的汤西断裂与安阳断裂的交会处,汤西断裂(青羊口断裂)南起黄河北岸,经新乡、安阳向邯郸以北延伸,倾向东,长约90千米。安阳断裂西起林州市姚村,经林州市河顺、殷都区许家沟向安阳以东延伸,走向近东西,倾向北,长约55千米,东西穿境而过。因本区地处多条断裂交会部,地质构造不稳定,故为地震多发区。
殷都区地处太行山东麓,地势西高而向东缓降。矿窟山位于区西北隅,其主峰海拔416.1米。九龙山位于区西南,主峰海拔314米;除李珍、水冶两个街道办事处辖区为丘陵外,其余为冲积洪积平原。其平原部分系山前洪积扇的一部分,绝对高程80—100米,坡度2—2.81‰,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全区地形机构复杂。 殷都区山地为太行山东麓低山区,主要在西部边缘的都里、磊口2个乡镇和铜冶、许家沟乡的西部,面积约300余平方千米。 殷都区丘陵大体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铜冶、水冶一线以西,直至低山地区。一部分在铜冶、观台一线以东,直至洪河屯和邵家屯,称北岭。 殷都区平原区主要是铁路以西的安丰乡、洪河屯乡东部、水冶镇东部、南部和曲沟镇均为山前洪积平原,平原平均海拔110米,平均坡降为0.3%。
殷都区属北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气温适中,季风明显,光照充足,雨量集中,冬长春旱。按气温划分四季的标准是低于10℃为冬季,从11月6日至次年3月25日,共计140天。10—22℃为春、秋季。其中,春季从3月26日至5月20日共计56天,秋季从9月6日至11月5日,共计61天。高于22T为夏季,从5月21日至9月5日,共计108天。春季(3月至5月),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气候干燥,天气晴和,日照增加,气温回升快,月温度变差为6—7℃。春季干旱少雨,平均降水量为81毫米,占年降水量的13%;夏季(6月至8月),高空副热带高压加强,并向北推进,海洋暖湿气流吹来,雨水增多而集中,尤其是7月、8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5%。但有的年份夏雨迟来,也可能出现初夏旱。秋季(9月至11月),副热带高压南退,北方冷高压南侵,冷暖气团相会于黄河流域,出现秋雨连绵,气温随着下降。秋季较短,干旱较少出现。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受大陆性气团控制,寒潮不断由西北方一泻而下,气温下降,伴有大风,气候比较干冷。殷都区四季温差明显,多年平均气温为14.1℃,年际间变化不大;据统计,春季(3月至5月)平均气温14.4℃,夏季(6月至8月)平均气温25.6℃,秋季(9月至11月)平均气温13.8℃,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平均气温0.1℃。每年7月份气温最高,月平均27℃,1月份最低,月平均-1.8℃,极端最低气温为-17.3℃(1971年12月28日)。殷都区年平均降水量为556.8毫米,年际变化很大,时空分布不均匀。月季分布更不均匀。夏季(6月至8月)降水最多,平均达362.2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5%;秋季(9月至11月)降水稀少,平均为95.3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7%;冬春两季(12月至次年5月)降水稀少,两季仅占年降水量的18%。
殷都区年内接纳的自然水约为4128.8万立方米,年均径流量为808万立方米。过境水主要有洹河、万金渠、胜利渠等,过境水总量约为6389万立方米;利用量约1328万立方米。万金渠始建于唐咸亨三年(672年),名高平渠。北宋仁宗至和年间,改名千金渠。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年)改名万金渠。是殷都区主要过境河流,辖区内为段邵村至白家坟段。
殷都区属洪冲积平原,由于北侧受洹河泛滥之影响,故只具有冲积土一种土壤。土壤质地分布,呈南北土壤质地轻,中间土壤质地重。全区土壤属潮土土类,具有典型的褐土化亚类的特征,土质大部分为黄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