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县,隶属于山东省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边陲,鲁西北平原,京杭大运河东岸,介于北纬37°03'至37°23',东经115°51'至116°17'之间,总面积 748 平方千米。 武城县属于亚洲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冷热干湿变化明显,雨热同期,光照充足,四季分明。 截至2018年武城县辖1个街道、7个镇。 县政府驻广运街道。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武城县常住人口353721人 。 西晋初,沿袭东汉建制。太康中(约计284年)去“东”字,改称武城县,1958年12月,将武城合并于夏津县,隶属聊城专区。 1961年6月,夏津、武城分立,并恢复德州专区,武城属之。武城县境内105国道、德商一级公路、郑(口)夏(津)公路贯穿南北,省道318(临邑-武城公路)横跨东西。 2020年,武城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80.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7.88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83.87亿元,增长4.2%;第三产业增加值78.39亿元,增长2.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9.5:48.6:41.9调整为9.9:46.6:43.5,三产占比提高1.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
发布日期:
2024-12-05 10:43:06
发布日期:
2024-12-05 05:51:02
发布日期:
2024-11-27 10:04:16
武城县位于山东省西北边陲,鲁西北平原,京杭大运河东岸,隶属德州市。北纬37°03'至37°23',东经115°51'至116°17'之间。东邻黄河故道,与平原县连接;南和夏津县交界;西、北两面隔卫运河,同河北省故城县相望;东北濒四女寺减河,与德城区为邻。全境南窄北阔,西南到东北较长,东西宽27千米,南北长33千米,总面积748平方千米。武城县人民政府
武城县属于典型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南高北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高度在30.5~20.8米之间,自然坡降为6千分之1。历史上黄河多次变徙流经武城,加上卫运河冲积,遂形成高、坡、洼相间的地貌类型。其中,高地占44.4%,坡地占24.3%,洼地占31.3%。恩县洼是卫运河最后一个滞洪区。
武城县属亚洲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冷热干湿变化明显,雨热同期,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冬季145天,达四个半月以上,夏季105天,有3个月之多,春秋季各2个月左右。有“十年九旱”的气候特点,时有气象灾害发生。县内气候条件大致相同。多年平均气温13.0℃,1月平均气温-2.8℃,极端最低气温-21.6℃(1981年1月26日);7月平均气温26.7℃,极端最高气温39.3℃(1972年7月5日)。最高月均气温26.7℃(7月),最低月均气温-2.8℃(1月)。平均气温年较差29.5℃。年平均无霜期197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488小时。年平均降水量486.5 毫米,年平均降雨62.2天,年最长连续降水日12天,年最长无降水日107天。极端年最大雨量996.9毫米(1990年),极端年最少雨量315毫米(1986年)。降雨集中在每年5月至9月,7月最多。2018年,武城县全年平均气温14.7℃,较常年偏高1.7℃,较去年偏高0.3℃。年极端最高气温38.1℃,出现在7月11日,极端最低气温-10.6℃,出现在1月20日。全县年降水量454.7毫米,较常年偏少53.9毫米,较去年偏少0.4毫米。整体来看2018年度气候属正常年份。
武城县地处海河水系卫运河流域,境内河流属过境河与季节性间歇河。西、北两面有卫运河、四女寺减河,中间六五河贯穿全县,旧城河、六六河、利民河等支流交错,互相连接,形成排灌骨干水利系统。卫运河是海河南系最大的行洪河道,亦是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漳河和卫河两大支流组成,自老城镇吕洼村入境,流经老城、甲马营、鲁权屯、四女寺等镇,至四女寺水利枢纽,长度达62.5千米。四女寺减河是卫运河的主要分洪河道,从四女寺水利枢纽南分洪闸开始至聂官屯大桥进入平原县,流经武城5.5千米。六五河全长71.8千米,流域面积1065.8平方千米,排涝流量129.8立方米/秒。旧城河全长45千米,境内长34.9千米,以陈公堤为界分为两段,堤上旧城河全长15.5千米,县境内长5.5千米;堤下旧城河全长29.5千米,流域面积217平方千米,排涝流量49.9立方米/秒。六六河全长18.6千米,流域面积153.4平方千米,排涝流量39.1立方米/秒。利民河全长22.7千米,流域面积2052平方千米,排涝流量46.2立方米/秒,其支流有东、西、南、北、中五条,较大的支流有东支和北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