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县,隶属于山东省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冀鲁交界处,东邻乐陵市,南连陵城区,西与北以漳卫新河为界,与河北省吴桥县、东光县、南皮县隔河相望,总面积833平方千米。 截至2020年,宁津县下辖2个街道、9个镇、1个乡, 总人口49.02万人。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473314人 。 宁津县境内有国家一级文物汉代陶楼,有建于明永乐年间的长官清真寺,有连体并生数百年的奇异之树杨抱槐,有风味独特的"三大名吃"长官包子、大柳面和保店驴肉。 2020年,宁津县地区生产总值240.2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06.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0.2亿元。产业结构比例为9.6:44.5:45.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1528元。
发布日期:
2024-11-15 22:59:35
发布日期:
2024-11-15 15:58:06
发布日期:
2024-11-15 08:42:26
发布日期:
2024-11-14 17:27:05
发布日期:
2024-11-13 16:48:06
发布日期:
2024-11-13 13:50:36
发布日期:
2024-11-13 08:12:55
宁津县介于北纬37°31′—37°51′,东经116°30′—117°02′之间,总面积833平方千米。地处京、津、石、济大城市圈中心地带,北临天津滨海新区、南靠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东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北距北京市300千米、距天津市200千米,南距济南市110千米,西距石家庄市240千米,东距青岛市400千米。 宁津县人民政府
宁津县境地处华北平原东部的黄泛区平原之中,地貌为西南高东部低的倾斜地面,有古河漫滩、缓坡、决洼三种平原,局部出现缓岗和河槽,地面形成为高、坡、洼、沙相间分布的黄河冲击地貌。宁津县地貌属华北地台渤海凹陷的一部分。凹陷形成较早,约在古生代后期。随同泰山、太行山、燕山等高地隆起。平原部分下降而初具规模。到第三纪中期的喜马拉雅运动,渤海凹陷剧烈下降副海平面以下,而成为海水入侵地带,直到中更新世,华北还大部分为浅海。后随之内应力消弱,外应力加强,以黄河为主的河流不断决泛,泥沙的充填沉积,使地面不断升高,海水不断东退,历经沧桑,逐渐形成了现在这广阔平坦的第四纪沉积层深厚的黄泛平原。
宁津县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明显,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宁津县四季分明,春季,降水少,风速大,气候干燥;夏季,温度高,湿度大,降水多。降水期一般集中在7、8月份;秋季,天气凉爽,降水较少,天多晴朗,风和光足;冬季,低温寒冷,雨雪稀少。宁津县光照充足,气候宜人。年均日照2658.6小时,历年平均气温12.5℃,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26.5℃;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3.5℃。宁津县降水充沛。全年平均年降水量521.0毫米,年降水量最高为1145.6毫米(1961年),最低为255.7毫米(1965年);年平均降水日为65天,平均降雪日数11天。气压平均为1015.1百帕。年平均风速3.0米/秒,主导风向为南南西风,频率为15%。
宁津县古为九河之地,现为海河流域。河流属漳卫新河与马颊河水系。县境内有鬲津河、胡苏河、古黄河、四女圭减河(现名漳卫新河)、宁津新河、宁北河、宁南河、引黄干渠、张西干沟等骨干河道。在宁津境内长252.58千米,由西向东呈放射状水系。年蓄水总量为568.7万立方米。
宁津县的土壤母质系黄河第四纪冲积物。在地形、时间、气候和生物诸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经过人们长期的生产活动,逐渐由母质转变为土壤。由于黄河泛滥和地表径流的作用,使土体形成了潮土、盐土和风沙土三大类、五个亚类、五个土属和七十二个土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