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沧区,隶属山东省青岛市,地处青岛市主城区北部,中心位置约在北纬36°10',东经120°26',辖区面积99.9平方千米。 李沧区地处北温带湿润性气候区域,受海洋环境直接调节和季风影响,主要呈海洋性气候特征,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 截至2018年,李沧区辖11个街道, 区政府驻李村街道。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李沧区常住人口73.7281万人。 李沧境域,由原沧口区李村河以北区域(简称“沧口区域”)和原崂山区李村镇张村河以北区域(简称“李村区域”)组成。清末为即墨县仁化乡辖区。民国十一年(1922年),北洋政府接管胶澳后,李沧境域分属四沧、李村两个乡区。1994年5月,沧口、李村区域合并成立李沧区。 李沧区是2014青岛世园会主办地,是进出青岛市的咽喉之地。 2020年,李沧区实现生产总值为545.88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55.92亿元,同比增长0.3%,拉动GDP增长0.1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89.96亿元,同比增长2.9%,拉动GDP增长2.0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94.7%。全区二、三产业结构为28.6:71.4。
发布日期:
2024-12-14 06:05:00
发布日期:
2024-12-13 12:30:00
发布日期:
2024-12-07 21:00:00
李沧区地处青岛中心位置、市区北部,中心位置约在北纬36°10',东经120°26';东沿茶花顶、青台山、花椒山、围子山一线与崂山区接壤,西濒胶州湾,南至李村河与四方区隔水相望,北与城阳区毗邻。辖区面积99.9平方千米, 最大纵距约11千米,最大横距约14千米。海岸线长约11千米。 李沧区
李沧区为海滨丘陵区,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底陷,东部系低山丘陵,中部地势平坦,西部低洼,延伸至胶州湾。李沧域内有卧狼齿山、老虎山、北平岚山、烟墩山、楼山、凤山、枣儿山、牛毛山、东南山、坊子街山、花椒山、双峰山、青台山、戴家山、围子山、绵羊顶山、双龙山、黑石沟山、杨家北山等19座山丘,均系崂山余脉,其中卧狼齿山海拔428米,是全区最高点。
李沧区地处北温带湿润性气候区域,受海洋环境直接调节和季风影响,主要呈海洋性气候特征,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四季基本特点是“春迟、夏凉、秋暖、冬温”。春季始于4月11日,止于6月底,与24节气中的“清明”至“夏至”相对应,开始时间较近纬度内陆济南晚20天左右,持续时间又长得多;气候温暖、多风、频雾、少雨。夏季始于7月1日,止于9月10日,与24节气中的“小暑”至“白露”相吻合;东南季风裹大量暖湿空气自海洋而来,造成雨热同季、气候凉爽。秋季始于9月11日,止于11月10日,时间较短,与24节气中的“秋分”至“立冬”相一致;云淡雨少,凉暖适中,仲秋之后,寒潮频临,北风渐多。冬季始于11月11日,止于次年4月10日,跨越24节气中“小雪”至“春分”10个节气;多西北季风,气候干燥寒冷,但寒冷程度较内陆轻得多,1994~2004年冬季平均温度为零下0.3℃。
地下水李沧区域内地下水根据含水介质和埋藏条件不同,大体可分为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型。孔隙水主要贮存于河谷平原及山前平原冲积、冲洪积层中的砂及沙砾石层孔隙中,水量丰富且比较均匀,单井出水量可达1000立方米/小时以上,为域内主要地下水源;基岩裂隙水主要贮存于大理石、泥灰岩的岩熔裂隙和火山岩(主要是玄武岩)的也洞裂隙中。其富水性与所处地貌条件、构造断裂的发育程度和力学性质密切相关。当构造和地貌条件有利时,富水性甚强,单井出水量达1000立方米/小时以上,但分布不均匀,往往出现宽度不一的带状或线状,因而可开采的水资源量较小,不可与孔隙水相比拟。其他基岩如花岗岩、片麻岩、砂页岩等富水性均很弱,单井出水量一般小于100立方米/小时。地表水李沧区域内地表水主要是河流,均属季风区雨源型,且多为独流入海的山溪性小河,主要有李村河、张村河、西流庄河、大村河、板桥坊河、楼山河等。潮汐与潮流李沧区沿海为胶州湾青岛近海潮汐类型,属规则半日潮类型,在每太阴日中有两次高潮、两次低潮,两次高潮的高度基本一致,两次低潮的高度有差异;最高潮位400厘米左右,平均高潮位250厘米左右,最低潮位70厘米左右,平均低潮位100厘米左右;沧口水道海域潮时4.6小时,平均潮差300厘米,最大潮差508厘米。海流以潮流为主,属正规半日潮流,主要沿沧口水道北北东—南南西向往复流运动,0时沧口湾的潮流可出现顺时针漩涡。平均最大涨潮流速为72厘米/秒,方向北北东;平均最大落潮流速为45厘米/秒,方向为西南。涨潮沧口湾区余流较弱,流速一般不大于3厘米/秒,楼山河口外海区为6厘米/秒。胶州湾红岛—女姑口—沧口湾海域从表至底存在顺时针余流环流系统,且范围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