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厢区(古属兴化府莆田县)是福建省莆田市辖区,亦称荔城,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莆田市区中心,兴化平原中部,地处台湾海峡西岸,南临深水良港湄洲湾,北倚省会福州和马尾,融侨开发区,东承湄洲湾开发区带,为莆田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中心和交通枢纽,面积509平方公里。 城厢区是1984年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的沿海县区之一。根据2016年12月信息显示,城厢区辖3个街道,4个镇。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城厢区常住人口为547422人。 2020年,城厢区生产总值485.85亿元,比上年增长3.8%。
发布日期:
2024-11-01 11:28:00
发布日期:
2024-10-31 21:41:00
发布日期:
2024-10-30 21:30:00
发布日期:
2022-02-12 03:43:53
发布日期:
2024-03-07 08:00:00
发布日期:
2024-03-07 08:00:00
城厢区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台湾海峡西岸,兴化平原中部,南临深水良港湄洲湾,中心位置位于北纬25°25′00″-25°30′00″,东经118°56′15″-119°3′45″之间;总面积509平方公里。 莆田市城厢区政府
城厢区位于长乐——南澳断裂带与漳平——仙游东西向构造带的交汇处,大地构造属东亚新华夏第二隆起带的东部沉降带。构造单元西北部为闽东燕山断拗带的福鼎—云霄断陷带;东南部为闽东南沿海变质带。境内以东西向断裂构造为主。早期形成的漳平——仙游东西向断裂带沿木兰溪干流呈近东西走向横贯区境。该构造由一系列东西向复式褶皱和冲断裂组成,主要有:永春城关——仙游盖尾、郊尾——莆田黄石、笏石断裂等,东端穿过兴化平原直达兴化湾。断裂的长度一般为5公里左右,最长达12公里。挤压破碎带宽一般为3~5米,最宽处达50~70米。沿该断裂出露多处温泉,呈东西向展布的温泉在境内有城南乡木兰村的黄头、上杭桥及沟头村、广化寺附近一带。 新构造运动在境内的差异性升降表现为渐变过渡性。西北部地区沿断块上升较多,形成丘陵山地,一般海拔在300~500米之间;中部为低丘台地,处于地壳升降交错的山前地带;东南部的木兰溪下游是多组断裂切割成的断块,为相对下降幅度和缓的开阔地区,形成河海混合堆积的北洋平原(兴化平原的组成部分),由细沙、粉砂、淤泥和海生物质等组成。
城厢区地貌总体是西北海拔较高,为丘陵山地,东南海拔低,地形开阔平坦,为北洋平原。境内的地貌组合分为3个不同类型。 低山,分布在西部和西北部边界地区,主要有鸡角髻、石官山,海拔高度500~600米。因受长期侵蚀作用及河流切割,山岭起伏变化较大,坡度一般在30度以上。面积1.33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11.22%。山间谷盆,分布西部和西北部山地,海拔200~300米。谷盆较小,形状不一,其延伸方向属构造谷盆,主要有白洋谷盆和朱坑谷盆。面积0.18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1.52%。 丘陵,分布于山地边缘、河谷两侧地区,海拔高度50~500米之间,坡度一般在10~25度。面积1.96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16.54%。台地,分布平原周围及河谷边缘的山前地带,海拔高度在50米以下,坡度在10度以下。面积2.01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16.96%。 平原,分布在木兰溪、延寿溪下游的沿岸地区。地貌特征是海拔低(2~6米),地势平,形成时代新。它在地貌发育过程中,既受流水剥蚀和河流的堆积作用,又受海洋动力的影响,形成河海混合堆积的北洋平原。面积6.37万亩,占全区总面积53.76%。 土壤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或南亚热带季雨林赤红壤类型,一般土层较薄,呈均匀红色,表层有很薄的黄灰色腐植质层,结构疏松,植被一旦破坏,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土壤质地为粘壤,土壤粘性大,呈酸性,颗粒细小,淋溶强。
城厢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秀常青,地宝物华。常年平均气温20℃,年平均日照1947小时,年平均水量为1300毫米,无霜期320—350天。 城厢区季风明显,主要风向有东北风和西南风。冬、夏季风的风向随季节有明显的更替。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春秋为风向转换季节。风力一般4~5级,最大达7级以上。大风日数多者,每月有20天左右,其持续时间短者1天,长者达10天左右。夏秋之交出现的台风,最多的年份达11次,最少的年份2次。 冬暖夏热,区境终年气温适宜,年平均气温在19.0~20.2℃。东南部平原地区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年平均气温>20℃;西北部处于山前地带,气温略低,年平均气温≥19℃。 夏长冬短,夏季长达165天,占全年总天数45%。冬季最短,仅28天,占全年总天数8%。春秋对峙,占全年总天数47%。常年平均气温20℃,年平均日照1947小时,年平均水量为1300毫米,无霜期320—350天。 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主要有:暴雨、洪涝、干旱、台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