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邱县,隶属于安徽省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西与河南省固始县三河尖镇、徐集、陈集等地相接壤、北与阜阳隔淮相望、东与六安市区、寿县毗邻、南与金寨相连。总面积3239平方公里,南部为丘陵,北部为平原,总体地貌以平原为主。辖30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霍邱县常住人口944985人 。 霍邱县地处大别山北麓,淮河中游南岸,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属低岗丘陵地区,北部为平原湖泊河流,是淮河中游南岸,属重点行蓄洪区范围。 2020年,霍邱县地区生产总值22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2.4亿元,比上年增长2.0%;第二产业增加值55.3亿元,比上年增长2.4%;第三产业增加值109.8亿元,比上年增长4.9%。第一产业比重为27.43%,比上年增长1.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为24.31%,比上年增长0.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为48.26%,比上年下降1.28个百分点。
发布日期:
2024-11-15 08:54:04
发布日期:
2024-11-14 21:10:40
发布日期:
2024-11-14 10:06:17
发布日期:
2024-11-13 23:53:50
发布日期:
2024-03-07 08:00:00
发布日期:
2024-03-07 08:00:00
霍邱县,位于安徽省西部,地处大别山北麓、淮河南岸,东以淠河与寿县交界,东南与六安县接壤,南与金寨县毗连,西与河南省固始县相接,北依淮河与阜南、颍上两县隔水相望。介于东经115°50′20″—116°32′31″和北纬31°44′51″—32°36′31″之间,东起孟集区冯瓴乡柳台村,西到石店区张井乡白大山(安阳山),宽65.8千米,北起周集区朱港乡迎水寺村,南到姚李区大顾店乡下骆山村,长95.2千米,总面积3239平方千米。 霍邱县政府
霍邱县在区域构造上位于淮阳山字型构造脊柱东侧,其东为合肥拗陷,西为潢川拗陷,南为肥中深断裂带,属于新华夏结构体系。境内除西部有剥蚀残留的低缓块断的小山外,余为广大的淮河平原。第四系沉积厚度由西南向东北的30—40米,增至230余米。系寒武系与下元古界的片麻岩相接。区内构造以北西和北北东构造带组成本区构造格局,南北向及东西向构造带次之。
霍邱县地势南高北低。西南部为大别山余脉,西部有白大山(安阳山),山峰海拔419米,还有南长、北长、中长、芙蓉、马鞍、四平、临水、观音洞等山,南部有梅子山、下骆山等。海拔平均高度80米左右,形成丘陵地区;中部为小丘陵地区,间有平原,海拔50—60米,北部为平原、洼地,如城东、城西两湖,海拔18—23米。地面河流有史、沣、汲、淠、泉诸河,均向北注入淮河。南北明显兼跨两大地貌单元;西部南部低山丘陵岗区,北部河谷平原区。地貌形态又可分为高岗、岗地和平原。
霍邱县属北亚热带,在中国东部季风区内,气候温暖,雨量适中,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无霜期较长,四季分明。冬夏两季,均在120天左右,春秋两季各在60天左右。同时,天气多变,降水量年际与月际之间变化较大,容易形成旱涝灾害。历年常见旱涝同年。
霍邱县境内有淮、淠、史、沣、汲、泉、石龙等7条河流。其中沣河、汲河中下游,石龙河在县境,其他4河均与邻县为界河。
霍邱县成土母岩主要为碳酸岩类、泥质岩类、石英岩类、紫色岩类和红砂岩类等,按其成土原因可分为3类9种。一类是残积坡积物,共有4种,即紫色岩类风化物、碳酸岩类风化物、泥质岩类风化物和红砂岩类风化物。一类是下蜀系黄土,只有一种,分布全县大面积岗地。一类是河湖冲积物,有史淠河冲积物、淮河冲积物、黄泛冲积物、黄土性古河流冲积物4种。这些物质,经过水耕熟化和旱耕熟化而形成现代耕地土壤。1981年至1984年,查明全县有7个土类14个亚类26个土属83个土种。
霍邱县植被多为人工栽培或次生。县内高岗上非耕地灌木丛中有映山红、酸枣、棠棣、杓杞、黄荆条等。常见的草类有白茅草、狗尾草、蟋蟀草、山药、半夏、狼毒、石蒜等。人工栽培的乔木有马尾松、杉木、麻栗、栓皮栎、青岗栗、板栗、枫杨、油桐、漆树、茶树、梧桐、椿、榆、楝、楸、梓、杨、槐、柳、桃、李、杏、梅、梨、苹果、石榴、柿以及毛竹、刚竹、元竹等。灌木有紫穗槐、冬青、女贞等。低洼处有河柳、杞柳、荆条、荻柴、芦苇等。耕地上的自然植被,杂草有蒲公英、小蓟、牵牛子、车前草、苍耳、野荸荠、剪子股、看麦娘、野苜蓿、辣蓼草、茼蒿、王不留行、三棱草、稗草、牛毛毡、席草等。1984年,全县成林面积13.28万亩,占宜林面积的77.40%;其中用材林12.12万亩,经济林620亩,防护林0.2万亩,竹林0.89万亩。1986年5月,平原绿化资源调查,四旁植树2818.95万株,人均21.6株,全县木材总积蓄56.7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66%。
霍邱县自然灾害,主要为水灾和旱灾。据安徽省水利设计院对本县水旱灾分析,自汉惠帝五年(前190年)至1950年的2140年,水灾出现120年,其中特大旱灾11年;水旱灾同期出现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