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别称宿城,安徽省辖地级市,建设为皖苏鲁豫四省交汇区域的新兴中心城市 ,打造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 ,地处安徽省北部,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 ,是安徽距离出海口最近的城市 。宿州襟临沿海,东、东北与宿迁和徐州接壤,南临蚌埠,西至西北与淮北、商丘和菏泽相邻 。截至2021年,宿州市下辖1个市辖区、4个县 ,总面积9939平方千米。 截至2020年11月1日,宿州市常住人口532.4476万人。 2020年,宿州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045.0亿元,比上年增长3.9%。 春秋时期“宋国迁宿国于此”是“宿州”的地名由来 。宿州是楚汉文化、淮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宿州有蕲县古城遗址、小山口遗址、古台寺遗址。周朝时期,始建蕲邑。隋唐时期,因京杭大运河通济渠(汴河)段开通,置宿州 。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南乡子·宿州上元》中,称宿州为“此去淮南第一州” 。 宿州是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智慧城市 、“宽带中国”示范城市、“质量之光”年度质量魅力城市、国家森林城市 、安徽省文明城市 。宿州有皇藏峪、新汴河、五柳风景名胜区、宿州三角洲公园、闵子骞祠、乐天园、宿州古城墙等旅游景点,有闵子骞、子张、刘伶、嵇康、嵇绍等历史名人 。宿州号称云都,拥有中国华东地区最大的云计算数据中心。是CG动画集群渲染基地,中国5大量子通信节点城市之一。
发布日期:
2024-12-14 08:29:43
发布日期:
2024-12-13 11:28:43
发布日期:
2024-12-07 09:47:59
宿州市位于安徽省北部,襟连沿海,素有安徽省北大门之称。东至东北与江苏省宿迁市、徐州市接壤,南临蚌埠市,西至西北与淮北市、河南省商丘市、山东省菏泽市毗邻。介于东经116°09′—118°10′、北纬33°18′—34°38′之间,总面积9939平方千米。 详情
宿州市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中朝准地台区的淮北盆地一穹隆分区。丘陵地区基岩局部出露,岩性以寒武、奥陶、震旦纪白云质灰岩为主。含有部分页岩、砂岩、石英岩。由于受多次地壳运动的影响,岩石多支离破碎、裂隙溶洞发育,透水性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分布较广,岩性为粘性土,砾石及砂。区内构造有东西的构造带、新华夏构造带、弧形构造带、南北向构造带。自南向北有蚌埠、固镇、沛县三个东西向隆起,隆起之间为相对的凹陷区。宿州北部的苗安、灰古至四铺一线,有东西断层,此断层对淮北水文地质条件起着控制作用。断层以北的相对上升区,为基岩地下水强径流交替带,断层以南基岩地下水降径流滞缓,水质水量较北部有明显差异。
宿州市位于淮北平原中部,地貌要素的差异较大,大体上可分为丘陵、台地、平原三大类型。 丘陵丘陵主要集中分布在濉河以北,面积597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6.1%,丘陵地的基岩除极少数为酸性和基性岩浆岩外,主要为震旦纪—奥陶纪的石灰岩及少量砂岩、页岩。水热条件虽不足以使灰岩发育成大规模的喀斯特地貌,但崎岖石牙和小型溶侗发育相当普遍。高丘:主要分布在濉河以北的京沪铁路两侧,海拔高度一般为200至250米,少数高达250—395米。其发育受褶皱构造的影响,成带状;由于灰岩岩性较坚硬,难破碎,其坡度多在25度上下,从而使陡坡高丘与缓坡高丘相互交叉存在,其残积、坡积物除山麓部分能连片较厚外,一般仅呈鸡窝状。基岩裸露地占有很大比例,故其有相当一部分难以利用。低丘:主要分布在濉河以北,宿州东北部,灵璧九顶、渔沟一带。海拔高度一般为100—200米,只有黑峰岭才略超过200米。低丘基岩虽然亦以灰岩为主,但坡度一般在25度以下,坡积、残积物较厚而连片,林牧业利用条件较好。 台地台地主要分布于丘陵地的四周,面积292平方千米,占宿州市土地总面积的2.9%,台地根据其台面组成的物质不同可分为两类:一是剥蚀堆积台地,其地面先被夷平,后抬升,再经剥蚀堆积的台地,主要紧挨丘陵分布,分为二级,第一级台地高出洪积扇、洪积平原或砂姜黑土平原,或黄泛平原5米左右;台面堆积物主要为黄色粘土,属坡积物;台面坡度一般多在5度以下,切割深度常可达3至5米;第二级台地,高出于第一级台地2至5米;台面堆积物主要为红色粘土,属于残积、坡积物。台面坡度一般多在5度以上,切割深度常可达5米以上。剥蚀堆积台地由于地势较高,而土层又粘重。故其易旱,水土流失也较严重。二是沉积台地,主要分布于泗县东南的墩集一带,分为二级,一级为高出于平原5米左右,台面较窄,但平坦,组成物质主要为综黄色粘土,含钙质结核和铁锰结核;第二级台地高出第一级台地,也在5米左右。这级台地台面广,亦较平,但可偶见土状突出物。台面组成物质主要为黄色、黄褐色亚粘土,并含有大量的钙质结核和铁锰结核。 平原平原是宿州市地貌中的主体,面积8897.06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91%。以五千分之一至万分之一的比降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呈缓倾斜状;各地的中、小地貌形态及沉积物的性质又各自迥异,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洪积扇和与洪积平原。由丘陵地区河溪的洪水沉积作用所形成的洪积扇及由洪积扇联合组成的洪积平原,面积260平方千米。存在于丘陵间和丘陵、台地的边缘,但由于其形成时间长,且覆盖于砂姜黑土之上,为一种现代沉积,故土质较肥,为丘陵地边缘的重要耕作地。二是黄泛平原:黄泛平原是因黄河从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起多次溃堤决口改道南泛所形成,面积5657平方千米。由于黄泛平原的沉积物质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可溶性盐类的含量较多,所以地表易于盐化、碱化。根据地貌分类,又分为黄泛高滩地、黄泛决口扇、黄泛缓坡地、黄泛洼地等四种类型。三是黄泛砂姜黑土平原,主要分布于宿州市境南部,即宿州、灵璧县、泗县的南部,面积2980平方千米。砂姜黑土平原由于它一方面既以七千五百分之一、万分之一的比降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一方面又自河岸向河间地区微凹,故又称为缓倾斜微凹平原。由于在这里有多条淮河支流平行穿过,地面被分割成多块而位于两河间,故又称为河间平原。砂姜黑土平原所发育的土壤为砂姜黑土,根据其成因,又可分为河岸高地、河间洼地、缓倾地。 山脉宿州市濉河以北地区的埇桥区、萧县、灵璧、泗县部分,分布着绵延的岛状低山残丘,属于淮阳山脉余脉,系古生代构造带。在250万年前开始的新构造运动中,为缓升降交替区,大部分地区沉陷,少数地区相对隆起而形成。高度多在200米左右,最高的大官山在萧县境内,海拔395米。
宿州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主要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降雨适中,但往往因为降水集中,易造成洪涝灾害。 气温宿州市多年平均气温为14℃至14.5℃,1月份平均气温最低为-0.6至1.0℃,小于-10℃的极端最低气温平均每年0.8至5.8天,小于或等于-20℃的极端最低气温约十年一遇。7月平均气温为27.2至27.6℃,大于或等于35℃的最高气温为每年14至18天,大于或等于40℃的极端最高气温年平均为0至0.5天。气温年较差一般在26.5至28.1℃,平均日较差9.1至10.7℃。 日照宿州市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24.1至129.4千卡/平方厘米年之间,全年日照时数为2322.9至2471.7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0—60%,日照时数和百分率由南向北同步增加。 降水宿州市年平均降水量在774至896.3毫米之间,其地理分布东南多,西北少。年降水总量虽较充沛,但各季降水分布极不均匀,一般春季降水量136.1至180.8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8—26%。春雨年际间变化较大,相对变率在35—45%,春播期的4月,各地降水往往仅占全年降水量的8%左右,因此,常常出现春旱。夏季降水高度集中,历年平均为449.1—500.8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50至60%。秋季降水量在141—159.1毫米之间,变率亦在30—40%之间。冬季雨雪较少,一般在45.6—60.1毫米,仅占全年降水量的5—7%。其相对变率在35—50%之间。个别年份雨雪多时可达100毫米以上,少时仅几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