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县是中国浙江省宁波市下辖县,位于东海之滨,居长三角地区南缘、浙江省东部沿海,位于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三面环海,两港相拥。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立县,因县城西北有山“形似伏象”,故名象山,由象山半岛东部及沿海608个岛礁组成。 象山县陆域面积138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61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925公里,占浙江省海岸线的1/8,其中大陆海岸线349公里,岛礁海岸线576公里。 2017年末,全县辖有3个街道、10个镇和5个乡,共有47个社区居委会(按2017年统计用区划代码计数则为49个) 和490个行政村,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象山县常住人口567665人。 2020年3月,获得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称号,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予以通报表扬。 2020年7月,全国爱卫会确认象山县为2019年国家卫生县城。 2020年,象山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1.69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234.65亿元,增长0.4%;第三产业增加值246.67亿元,增长2.4%。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13.9:43.3:42.8调整为14.5:41.7:43.8。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0322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4965美元),比上年增长1.8%。
发布日期:
2024-12-22 14:06:00
象山象山县介于北纬28°51′18〞-29°39′42〞、东经121°34′03〞-122°17′30〞之间。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中段,宁波市的东南部,在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其地理位置北临象山港,与鄞州区、奉化区隔港相望;东北遥对舟山市普陀区的六横岛和宁波市北仑区的梅山岛;东濒大目洋;南接猫头洋,隔三门湾与台州市的三门县相峙;西连宁海县,象山半岛自宁海县紫溪、梅林至一市东延入海。象山处于象山半岛的东部,由象山半岛东部本土和沿海600多个岛礁组成,具有“三面环海,一线穿陆”的地理特征。
象山县象山位于浙东丘陵的沿海地区,山地面积为79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0%左右。县内大多是200米以下丘陵,坡度平缓,山岭起伏绵延。地形总体特征是丘多、山低、坡缓。全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天台山余脉自宁海县向东延伸至象山半岛,形成了县境西北部宁象交界处的最高部分。这些山峰,山体宏伟,峰峦迭起,主峰多在500米以上。其中东搬山由宁海县茶山蜿蜒而来,群峰绵亘,主峰海拔810.8米,为本县第一高峰。其东南有牛料岗,海拔756米,是本县第二高峰。周围有海拔300-700米的山峰20余座。山地一般高200—450米,分布较广,县内主要有爵溪山地、黄避岙山地、南乡山地等3片。象山县境东西最大距离为70公里,南北最大距离为90公里。陆地总面积1175平方公里,其中半岛部分为995平方公里,岛礁部分为180平方公里。象山的平原大多散布于沿海地区,这些平原多由海湾促淤成滩,经过人工围涂而成,称为海积平原,主要分布在北部象山港、东部各海湾和南部三门湾。其特点是面积大、范围广,占象山平原的主导地位。其中南庄平原和定山平原面积最大,历有“上八万(亩)”、“下八万(亩)”之称。此外,象山还有冲积平原,以山前冲积扇为主要形态。因境内山势矮小,腹地短浅,所以面积不大,以丹城、白石、九顷、梅溪一带比较典型。洪积平原以溪谷平原为主要形态,形状多为狭长,大多地处溪谷。象山溪河源短流促,独注入海。流域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水系有大塘港、南大河、淡港、西周港、下沈港、东塘河、樊岙港。其中大塘港水系位于定山平原,流域面积为134平方公里。干流大塘港原为三门湾内港,1975年堵口蓄淡成河,长18公里,平均宽500米。
象山县象山县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年平均约248天,生长期为345天),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为16—17℃),温和湿润,雨量丰沛(年平均降水量1400mm以上)。但台风活动频繁,常伴有狂风暴雨,水系源短流急,独注入海,工程调蓄性能弱,而且河网密度低,潜伏旱涝灾害隐患。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1463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径流总量9.33亿立方米,降雨径流时空分布呈现自西北东南递减,集中在梅雨、台风期间,为双峰型。年际变化极度偏离均衡,变幅最大为2.83,以及工程地质、地形、淹没移民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导致水资源开发利用困难。 由于地形不同,县内西北部与东南部沿海地区在气温西北部比东南部石浦地区略高,年积温西北部超出6000℃;年降水量,即使在久旱年份,西北部山区都要超过东南部的石浦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