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巴尔虎右旗,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是内蒙古自治区19个边境旗(市)和33个牧业旗之一,位于呼伦贝尔市西南部;东北部与满洲里毗邻;北、西、南三面与蒙古国和俄罗斯接壤,总面积2.52万平方千米,边境线长515.4千米,其中,中俄边境线48千米、中蒙边境线467.4千米。 新巴尔虎右旗由蒙、汉、回、满、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14个民族构成,其中,蒙古族人口29430人,占总人口的83.63%。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新巴尔虎右旗常住人口为38358人。 2020年,新巴尔虎右旗地区生产总值595131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3%。
发布日期:
2024-11-15 09:20:01
新巴尔虎右旗,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是内蒙古自治区19个边境旗(市)和33个牧业旗之一,位于呼伦贝尔市西南部;东北部与满洲里毗邻;北、西、南三面与蒙古国和俄罗斯接壤,总面积2.52万平方千米,边境线长515.4千米,其中,中俄边境线48千米、中蒙边境线467.4千米。 新巴尔虎右旗
新巴尔虎右旗在地质构造上受新华夏第三沉降带海拉尔盆地西缘隆地的控制,为大兴安岭褶皱带的额尔古纳槽背斜。地层主要为中生代的中侏罗世构造层(J2)的火山岩,岩性为轻蚀变黑、褐、灰绿、暗红色的安山岩、安山分岩、安山会武岩等;发育在晚侏罗世(J3)构造层的火山碎屑岩,岩性为灰、灰白、灰绿、灰紫、灰黄色的中酸性溶岩及凝灰岩、酸性溶岩、凝灰角砾岩、凝灰质细砂岩、凝灰质粉砂岩和酸性凝灰溶岸等;发育在晚侏罗世(J3)构造层的中基性火山岩,岩性为安山岩、安山玄武岩、玄武 岩、夹薄层酸性火山岩和火山碎悄岩等;发育在晚侏罗世(J3)的酸性火山岩,岩性为灰、灰白、灰黄、紫色及灰色流纹岩、流纹斑岩、珍珠岩和酸性火山岩、凝灰岩等。上述中生代火山岩组,分布于呼伦湖以西、克鲁伦河以北的低山区及一级台状丘陵区和二级台状丘陵区。发育在中生代早白垩世(K1)构造层的内陆湖泊沼泽相沉积物,其岩性上部为灰、灰褐、灰黑色泥岩、含砾泥岩、夹薄层泥质粉砂岩及石膏等,下部为灰色、深灰色砂砾岩及泥质或钙质中酸性火山岩,基底为上侏罗世统兴安岭火山岩组(J3S) ,分布于克鲁伦河地堑范围内。
新巴尔虎右旗地貌单元属呼伦贝尔断裂不陷盆地。山脉走向与河流流向多与地质构造线相吻合,即山脉多呈东北至西南,呼伦湖、克鲁伦河则沿断裂带线发育。 达赉湖西岸、克鲁伦河以北地貌类型属低山丘陵。海拔一般为 650~1000米,最高为巴彦乌拉山,海拔1011米最低为阿拉善查干诺尔一带,海拔 504 米。纵观全旗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层状地形较明显,并依此可分为剥蚀地形、侵蚀是形和堆积地形三个亚地貌单元。除上述地貌类型外,在全旗尚有较多的微地形发育。如星罗棋布的封闭洼地(几十平方米)、洪积扇、剥蚀残丘(蓝旗庙以南地带,顶部浑圆,高出地面数米到数十米,多属水蚀、冰蚀作用形成)、断层崖(阿敦础鲁北山花岗岩剥蚀区最为典型)、风积砂丘、砂岗(主要在黄花村以西及河湖沿岸一带)。
新巴尔虎右旗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草原气候。由于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下垫面较单一,故新巴尔虎右旗各地气候差异不明显。新右旗四季分明,春季温度回升快、干旱、多大风,夏季温热短促,降水集中,雨热同季,秋季气温急降,冬季漫长寒冷。无霜期短,日照充足,积温有效性高,降水量偏少,蒸发量大。新巴尔虎右旗年平均气温1.6℃,历年最高气温值为42.5℃,历年极端最低气温-40.1°C。新巴尔虎右旗降水量分布不均匀,北部、南部、东部降水较多,中部、西部降水较少,年平均降水量243.9毫米,最大日降水量86.1毫米,出现在1990年8月28日,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占年降水量的34-90%。年平均无霜期136天。年平均日照时数3031.3小时。年平均风速33米/秒,最多风向为西北风,风向频率为13.77%。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黑白灾、白毛风、大风、寒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