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绛县,隶属于山西省运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全县总面积597.18平方千米, 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 新绛县辖9个镇,另辖两个乡级单位, 县政府驻龙兴镇。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新绛县常住人口为282230人。 北周明帝武成二年(560年)改东雍州为绛州,徙闻喜县龙头城(今礼元镇龙头堡)。2001年,运城撤地建市,新绛县属运城市所辖。 新绛县大西客运专线东部边缘过境。京昆高速、陵侯高速、侯平高速相会境内,侯西铁路、108国道横穿东西,232省道纵横南北。 新绛县有龙兴寺、稷益庙、绛州城隍庙等风景名胜。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18年,新绛县地区生产总值981234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7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2214万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461701万元,增长12.8%;第三产业增加值337319万元,增长10.9%。 2020年,新绛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2.9亿元,年均增速8.8%。财政总收入12.7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6亿元,年均增速2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1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2421元、14172元,年均增速6.5%、8.5%。
发布日期:
2024-11-15 18:13:59
发布日期:
2024-11-15 11:25:38
发布日期:
2024-11-13 17:34:14
新绛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东临侯马市,西接稷山县,南连闻喜县,东北与襄汾县接壤,西北与乡宁县相邻,介于东经111°1′~111°20′,北纬35°27′~35°48′之间,全县总面积597.18平方千米。 新绛县人民政府
地层新绛县位于山西台地的南部,出露地层具有中朝陆台的特征,有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新生界等几种类型。太古界地层为境内最古老变质岩系,出露于县境北部吕梁山区沐浴沟一带及南部杨家院北沟等地。出露厚度200~1000米。岩性为花岗片麻岩及角闪斜长片麻岩。花岗片麻岩矿物成分为肉红色钾长石、石英、黑云母等。角闪斜长片麻岩,矿物成分以黑绿色角闪石和浅灰色斜长石为主,局部有磷矿石。因被第四纪黄土覆盖未见底。元古界震旦系,以角度不整合覆于前震旦系片麻岩之上,分布于吕梁山区,厚度14米,岩性为灰白色中粒石英砂岩。古生界寒武系以平行不整合覆于元古界震旦系地层之上,分布于吕梁山区,厚度470米,为海相页岩、灰岩。奥陶系以平行不整合覆于寒武系地层之上,出露在九原山和吕梁山区。厚度为430米左右,为海相沉积白云岩和灰岩。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为山西式铁矿及铁质砂岩、铝土页岩、黑灰色页岩及灰白色砂岩,以平行不整合覆于奥陶系灰岩之上。出露于县境吕梁山区与乡宁县交界处,厚度约20米。新生界第三系上新统地层,以角度不整合覆于太古界花岗片麻岩之上。下部为砾岩、砂岩,厚度为80米。上部为紫红色三趾马红土,含钙质结核,厚度22米,出露于杨家院北沟、文侯东沟一带。第四系地层在境内沉积巨厚,因位置和沉积环境不同,岩性和厚度各异。下更新统地层在新绛县境内没有出露,均为后期地层所覆盖。据钻孔揭露,沉积厚度和岩性变化较大,一般在50~188米。中更新统地层在峨眉岭、三级阶地冲沟壁及阶地陡坎处均有出露,呈条带状分布,以平行不整合覆于下更新统地层之上,上部被上更新统地层覆盖,在洪积扇地区岩性为卵砾石、粘土、粘土加砾石互层。成因类型为洪、坡积。在汾河三级阶地区岩性为亚沙土、亚粘土、沙互层,成因类型为洪、冲积。在峨眉岭岩性为红、黄色亚粘土,含钙质结核夹数层古土壤,为洪、冲积。厚度一般为46~191米。上更新统地层分布广泛,暴露于地表,厚度20~46米。在吕梁山前洪积扇区岩性为卵石、卵石粘土层。在汾河三级阶地区,岩性为黄色亚粘土、亚沙土,在峨眉岭地区。岩性为黄色亚沙土。全新统地层分布于吕梁山前洪积扇区,汾浍河一、二级阶地区及大冲沟的底部,以平行不整合覆于上更新统地层之上,在洪积扇区岩性为洪、坡积卵砾石、碎石、粘土加卵石层,厚度14~25米。在各大冲沟为洪冲积卵石亚沙土、亚粘土互层。在汾浍河一、二级阶地区为冲积洪积沙、沙砾石、亚沙土互层,厚度30米左右。 构造新绛县县境北部有吕梁山单斜和九原山地垒构造,南部有稷王山背斜,中部有汾河地堑。境内断裂构造较多,多系高角度走向正断层,为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运动的产物。主要有吕梁山前正断层和紫金山—稷王山(峨眉岭)前正断层。还有九原山东、西、南、北正断层。吕梁山前正断层在新绛县走向为北东东向。紫金山—稷王山前正断层东起紫金山北麓,沿峨眉岭北缘,经新绛、稷山直至河津,走向为北东70°左右,上述南北两大断裂,形成了东西向汾河地堑。汾河东西向横贯中部,从而构成汾河两岸南北对称的阶地地形。
新绛县县境北部为吕梁山区,南部为峨眉岭丘陵区,中部为汾河高低阶地构成的冲、湖积平原区。总的地形是南北两侧高,中间低,东部高,西部低。全县一般海拔为400~600米,最高处为县西北的姑射山峰,海拔1438.4米。最低处为万安乡的赵村渡,海拔为381.9米。根据地质构造、地貌特点,岩性及成因类型,全境可分为四大地貌单元。 低山区吕梁山基岩中低山区分布于县境北部的武家坡、马首山、胡桑庄、老凹沟一带。面积45平方千米,出露岩性由南到北依次为太古界花岗片麻岩,元古界石英砂岩,寒武系、奥陶系灰炭,石炭系砂页岩。海拔600~1438.3米,山势陡峻,“V”型沟谷纵横,裂隙溶洞特别发育,出露较多的小泉水。 丘陵区峨眉岭黄土丘陵区分布于南部刘峪岭、卧龙庄一带,面积50平方千米。地层由第四纪中更新统洪、冲积黄、红色亚粘土、亚沙土及上更新统风积黄色亚粘土组成。冈峦起伏,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南北“U”形谷特别发育,地形呈梁状,黄土喀斯特、黄土柱、滑坡到处可见。峨眉岭在境内为东西走向,东接侯马市境内紫金山,西连稷山县境内稷王山,一般海拔600~700米,最高海拔768.3米。九原山丘陵区分布于古堆、清风庄一带,面积约17平方千米,岩性为寒武系、奥陶系白云质灰岩。九原山以有9个峰头而得名,宽1~3千米,长5千米。主峰蚂蚱岭海拔591.9米,被覆厚层黄土,土质中含有一定料姜石,顶部3~5米下埋有10~15米厚的石灰岩层。山西部古堆旁有泉水流出,为新绛县最大泉流。 平原区吕梁山前倾斜平原区分布于西南董、南范村、乔沟头一带,面积50平方千米,海拔480~650米,地形由北向南倾斜,东西方向呈波浪起伏,表面为第四系全新统洪坡积卵砾石、亚粘土覆盖,冲沟由扇顶到扇边缘呈放射状分布,沟底布满卵石。吕梁山前洪冲积平原区分布于泉掌、北张、泽掌一带。面积70平方千米,海拔450~480米,地形由北向南下斜,地表为第四系洪积黄红色亚粘土覆盖。 阶地区汾浍阶地广泛分布于汾浍河南北。一级阶地区分布于樊村、南关、木赞一带。面积约90平方千米,海拔高程385~400米。高出汾河3~10米。地势开阔平坦,汾河贯穿其中。二级地区分布于南刘、龙香、南梁、赵村、符村、韩家庄、中村北一带。汾北二级阶地海拔高程390~410米,高出汾河8~18米,阶面平坦,成带状残存。汾南二级阶地海拔高程390~420米,高出汾河8~28米,阶面由南向北下斜。三级阶地区分布于汾北的永丰庄、周庄、乐利庄一带及汾南的万安、阳王、支北庄、谭家庄子一带,汾北三级阶地面积138平方千米,海拔高程400~450米,高出汾河18~48米。汾南三级阶地(即南塬)约130平方千米,海拔高程400~550米,高出汾河18~168米,阶面西半部地势开阔平坦,由南向北下斜。东半部南北向冲沟深而长,一直发育到峨嵋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