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州县,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原为晋城市郊区,1996年改为现名。位于山西省东南端,太行山最南部,晋豫两省交汇处,自古为三晋通向中原的要冲,史称“河东屏翰,冀南雄镇”。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泽州县常住人口为414999人。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环绕晋城市城区,北与晋城市高平市毗邻,东与晋城市陵川县相连,西与晋城市阳城、沁水县衔接,南与河南济源、焦作交界。东西宽62.75千米,南北长58.85千米,总面积2023平方千米 ,耕地面积72.5万亩,约占山西总面积的1.2%。辖14镇3乡,633个行政村。 2020年,泽州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00.5亿元,同比增长6.3%。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境内河流纵横,主要河流为沁河和丹河,泽州县是中国人类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历史源远流长。 古泽州指的是今山西晋城市全境,详细请看泽州词条。(泽州与泽州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发布日期:
2024-11-15 11:15:50
发布日期:
2024-11-14 17:14:21
发布日期:
2024-11-13 17:06:59
发布日期:
2024-11-12 16:59:36
发布日期:
2024-03-06 08:00:00
发布日期:
2024-03-06 08:00:00
泽州县地图泽州县境东北与陵川县为邻,南和东南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修武县、博爱县、沁阳市、济源市交界;西与阳城县毗连;西北与沁水县相邻;北与高平市接壤;晋城市城区居县境之中央。介于北纬 35°12′一35°42′,东经112°31′,一113°14′之间,南北长约 58.85千米,东西宽约62.75千米,总面积为2023平方千米, 约占山西省总面积的1.2%,占晋城市总面积的21.3%。泽州北依上党、南邻中原、东眺冀鲁,西望洛阳。
泽州县东、西、南三面环山,山岭陡峻,倾向中央,北中部为丘陵地带。地貌呈黄土高原和褶皱山板相间分布,具有山地、丘陵、平川区等多种地貌类型,构成了北高南低波浪式的地貌景观。山地地貌分布于本县东南部的高山地带,境内起伏大,相对高差一般为800米左右,面积197.1万亩,占泽州县总面积的60.8%。本区以急剧的升降结构作用为主,伴之以流水侵蚀及风化剥蚀作用,山体主要由寒武系、奥陶系石灰岩及变质岩组成。多为直立陡峭的单面山及高度不等的突起山峰。尖棱的山脊,重叠的岗峦,陡缓不均的山面和狭窄的山谷。丘陵地貌分布于大阳、东沟、下村、川底、周村、北义城、水东、金村、高都等乡镇。相对高差一般为200米左右,面积100.2万亩,占泽州县总面积的30.9%。本区的石灰石、沙质岩、沙岩全为黄土、红土、红黄土覆盖,在长期的风化剥蚀及流水侵蚀作用下,下切强烈、沟底狭窄,多呈V形,由于侵刨基准面不断下降,加之覆盖深厚的黄土,抗蚀能力差,大部分被冲刷沟分割成狭长的梁地。山梁呈波浪式,山坡为阶梯状,自山梁和山坡继续覆盖厚薄不一的堆积物,有较规则的排列。登高斜望,黄土丘陵呈波浪起伏、沟谷纵横之状。平川区地貌分布于南村、巴公等乡镇。相对高差一般只有50米左右,面积27万亩,占泽州县总面积的8.3%。本区地势平坦开阔,有垄岗起伏的微域变化,为河流近代洪水淤积物,上细下粗呈二元结构。土层主要为较厚的更新统黄土堆积,其厚度为5-15米,下层为砾石层。境内山地、丘陵、平川面积之比为6︰3︰1。最高点为西北部的吾圣山主峰,海拔1346.6米,最低点为丹河出口处的三姑泉,海拔296米,相对高差为 1050.6米。平均海拔在650--1000米之间。境内山岭纵横,北疏南密,均属太行山脉。海拔1100米以上的山有吾圣山、香山、大圪垴山、伊侯山、大尖山、方山、岳城山、晋普山、圣王山等。
山里泉自然风光旅游区泽州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四季分明,一般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泽州县年平均气温10℃-11℃,气温总的分布趋势是由南向北递减;盆地由平地向山区递减。泽州县多年无霜期192.6天,最多为226天。降水量的区域分布总趋势是由西北向东南递增,山区多于平川、丘陵;南部和东南部山区大于北中部地区。降水量主要分布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0%。
泽州县境内主要河流为沁河和丹河两大流域。沁河的主要支流有长河、白水河、犁川河、龙湾河、范河;丹河的主要支流有东丹河、东大河、巴公河等。干流流向多由北向南,其支流流向多为由西向东。泽州县水资源总量为3.54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径流量为3.3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为2.54亿立方米,重复资源为2.37亿立方米。可开发利用资源量为1.11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