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子县,隶属于山西省长治市,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上党盆地西南侧,介于北纬35°53′~36°15′,东经112°27′~113°00′之间。全县总面积1029平方公里。 长子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冷暖空气势力交替影响,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热同季,季风强盛。 截至2018年,长子县辖7镇5乡 ,县政府驻丹朱镇。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长子县常住人口为298690人。 长子县历史悠久,因上古时期尧王大儿子丹朱,受封于此而得县名。东晋十六国时,慕容永据长子称帝,为西燕国都。隋开皇年间复称长子县,此后,县名历代未改。 长子县交通便利,古为晋豫通衢、秦晋通衢,县城距市区仅20公里,省道228、326和长临高速穿境而过,太焦铁路、中南铁路在此交汇,中南铁路沿线最大的铁路编组站。 长子县南有羊头山,始祖炎帝在此尝百草,得嘉禾,教民农耕。西有发鸠山,是著名神话传说“精卫填海”的诞生地。西南部仙翁山,有迄今2.5亿年的木化石群落。并有战国墓、法兴寺、崇庆寺等名胜古迹,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 2019年12月,成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
发布日期:
2024-11-15 18:08:45
发布日期:
2024-11-15 17:00:26
发布日期:
2024-11-14 17:40:07
发布日期:
2024-11-13 17:47:51
长子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上党盆地西南侧,介于北纬35°53′~36°15′,东经112°27′~113°00′之间,东西差337′,南北差22’。东西最长,东端南漳乡鹿家沟村至西端横水乡崖底村的小关道,长度约65公里;南北最宽处,南端色头镇庄里村的南沟至北端鲍店镇北郜村,宽度约37.5公里。总面积1029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0.2%,占长治市总面积的7.4%。 长子县
长子县属黄土高原区,地处太岳山脉向上党盆地的过渡地带。长期以来,由于受地壳运动,内外营力的综合作用,形成了具有地表形态复杂多样、海拔高度相差明显的地貌特征。在内营力作用的影响下,地势西高东低,沿太岳山脉由西向东倾斜。县境西部山地高峻,峰峦叠起。长子县境内山的主脉起于发鸠山,蜿蜒南北,似卧龙伏马,成为一堵天然屏障,一峰突起为方山,往北延伸为顶顶山,往南伸展为长子、沁水、安泽三县的分界地安太山,由此转折向东,到长子、沁水、高平的分界处为仙翁山,继向东伸展到县境的东南沿线与高平、长治县接界处为羊头山。从这条主山脉中又分出十多条支脉。在主脉与支脉的山谷间流出许多清泉水。这些泉水逐步汇合成丹河、浊漳河、雍河、岚河,南北排列,西流东泻,流出境内,注入浊漳河,终归海河,还有王村河、横水河东流西注,流入沁河,终归黄河。中、东、北部下沉,为平原地带,出现了土丘、河谷、平川等大的地貌类型。在外营力作用的影响下,又把这些山脉、土丘上的物质剥离、搬运到河谷、盆地,逐步进行夷平,造成了高低崎岖、河道纵横、破碎复杂的地形。以高程为依据,全县可划为平川、丘陵、山岭三类地貌区。
长子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冷暖空气势力交替影响,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热同季,季风强盛。春季干燥多风,十年九旱;夏季炎热多雨,雨热不均;秋季温和凉爽,阴雨稍多;冬季寒冷寡照,雨雪稀少。因地形复杂,高差悬殊,区域气候垂直变化显著,当乎川南漳、宋村、城关一带地区进入春季,柳树开始抽芽时,而同纬度的王峪乡一带高寒山区尚属晚冬气候,前后相差15~20天。
长子县地表水以发鸠山主峰方山为界,东属海河水系,浊漳河、岚河、丹河、雍河、陶清河自西向东注入漳泽水库;西属黄河水系,横水河、王峪河自东向西汇入沁河。